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蕉城新农村建设步伐

政协宁德市蕉城区委员会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蕉城在线    更新时间:2006-6-12 11:40:32

 

新华网蕉城在线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市政协工作部署,蕉城区政协于日前组织部分委员,深入乡镇、村社和区直有关部门,对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形成若干意见和建议。

一、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蕉城区委、区政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解决农村水、路、环境等突出问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交通、通信、供水等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区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实施并建成了一批农田、农业灌溉、人畜饮水、乡村公路、农业基地等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用电、用水、交通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到2005年底,已有99%的行政村通电,99%的行政村通电话,70%的行政村通自来水。全区行政村现有通村的农村公路(包括等外路和机耕道)总里程达850公里,占全区1137.2公里总里程的74.6%,实现通村公路水泥路面硬化行政村146个232公里。
  二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区政府加大兴修水利力度,2005年累计投入326万元,修复水毁工程30多处,清淤渠道50多公里;完成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一座,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400亩,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25万亩,早涝保收9.3万亩,完成山地水利2处,水土流失治理8100亩。截止目前,全区有各类水利水电设施7180多座,基本满足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其中:水库21座,总库容5575万立方米,大小引水工程6650多处,围垦面积8.7万亩;小型水电站70座,总装机容量6.39kw;村级人饮工程215处,解决人饮困难33万人。
  三是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得到增强。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农村广播电视、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兴建了一批校舍,消除了一批中小学危房,各地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区累计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50050平方米。在文化、卫生方面建立了广播电视网、卫生所等设施,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和就医环境有了保障。2005年全区已形成无线、卫星、有线电视网络体系,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2.5%,电视覆盖率达95.3%,“村村通”卫生电视前端184个。并恢复了乡镇广播节目,建立了18个行政村广播室。全面完成农村30个医疗“空白村”建设,新设置村卫生所11个,挂靠村卫生所15个,卫生院负责巡回村卫生所4个。2005年全区乡村共有279个卫生所(不包含个人诊所),14个卫生院。

二、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委员们在充分肯定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客观反映了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我区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相当一部分已达到使用年限,一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完善,建设标准低,随着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政府和民间投资也随之缩减,一些水利设施得不到正常维护,老化失修现象比较严重。仅市挂牌的就有1座水库、5条海堤。全区仍有60个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
  二是农村道路硬化压力大。全区尚有144个行政村,618公里农村公路未实现通村道路水泥路面硬化。这些公路等级和技术标准低,大部分是连沙石都未铺的泥石路。618公里四级路仅占9%,等外路占19%,机耕道占72%,里程却占到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数的72.7%,造成通路不通车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在硬化的村道路中个别路段强度质量不稳定,且省、市补助资金到位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群众积极性,增加资金周转压力,加大工作难度。
  三是广播电视“村村通”模拟转数字难度大。2001年以前大多数“村村通”接收前端都是采用模拟接收机接收电视节目,2005年开始,卫星电视节目逐步由模拟转换为数字接收,导致200多个行政村只能收看到2-3套电视频道,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据统计,该转换工程涉及我区200多个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难度大。

三、关于推进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措施,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
  2、加强规划,着力解决农业水利设施。①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小型水利进行全面规划,把规划作为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通过规划,不仅要达到摸清情况,明确任务、指导和规范工作的目的,还要起到协调有关部门,整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杜绝分散投资和重点投资;②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切实增加政府投入。“三农”问题是我国的基本问题,在水利投入上,必须构筑起政府主导的新格局。给予农业更多的支持。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财力的不断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虽然政府的投资仍属补助性质,但补助比例应有一个较大的增长幅度;③要创新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方式,参照交通部门农村道路硬化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农田水利,采取以灌溉面积为单位的资金补助方式。新建、改建一批重点农田水利工程。
  3、补助扶持,加快农村道路硬化建设。①上级要酌情提高每公里的补助标准。现行的每公里11-15万元补助标准对于我们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显然太低,因此建议省里能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订不同级别的补贴标准。象闽东地区最好每公里补助达到20万元。农村公路硬化中,路基改造是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行车安全问题,补助资金修路面本身不足,路基根本无法改造,建议省里要增加路基改造专项补助,确保道路等级达到要求。②由于行政村通村公路里程长短不一,普遍存在越穷的村,越困难的村而公路里程越长的现象。建议对公路进行分档次确定不同的补助标准。如可按五公里为一个档次实行分档补助,越长的补助相应增加。③改变和完善工程验收方式,以加快资金到位速度,加大硬化建设步伐。
  4、加大力度,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①要重视老、少、边、岛少数民族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以无线数字电视建设的办法进行覆盖,同时解决三都渔排及沿海周边地区等长期以来收视难问题。②建议省、市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资金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换为数字接收的技术问题,实现农村广电联网。③要继续巩固乡(镇)村广播站(室),提高宣传和节目传输质量,使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有自己的宣传阵地。
  5、加强领导,齐心协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①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把农村基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各级干部目标责任,搞好配合协作,推进建设进程。②要因地制宜,有效整合相关部门的资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投资效果。坚持以奖代补的扶持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募集社会闲散资金,调动农村集体投资、农民投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③要加强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发挥好在建项目对当地农村经济的有利影响,同时积极筹措项目配套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④要选好配强村级班子,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006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