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蕉城在线
蕉城区依山面海,气候温和湿润,山地资源丰富,发展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资源优势。自古以来,茶业就是我区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据统计,目前全区产茶村达216个,占全区农业村总数的78.6%,种茶农户3.5万户,人口达15.2万人,分别占全区农户总数的43.2%和农业人口总数46.7%。2003年全区茶叶总产值5320万元,农村茶农种茶人均收入35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67%。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茶产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我区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关系着山区农民的小康基础。
在2002和2003两年的区政协全委会上,我们就重视发展蕉城区的茶产业分别向全会作了“发展茶产业,重振茶雄风”、“再谈茶产业”的专题发言,提出了具体建议。三年多来,在区委、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我区的茶产业有了一定的起色,重振茶产业得到了初步共识,茶产业内部结构开始调整,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基地建设开始起步。但是我们认为,在发展茶经济、重振茶雄风这个问题上,并没有把文章做足,或者说步伐不快,我区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仍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我们的工作力度和所采取的措施远不足以重振茶雄风的需要,我们所迈的步伐远不能适应茶业增效、茶农增收的形势要求。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在这次咨政会上第三次谈茶产业,为我区茶产业的发展三疾呼三建议。具体建议:
一、对茶产业再认识问题
茶产业作为蕉城区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曾经为我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辉煌。那么,现在的茶产业是否仍作为我区农村经济的一大主导产业,为我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再担重任,再创辉煌。这要求我们的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务必对茶产业进行再认识,从而去研究、去做好、去做活发展茶经济,重振茶雄风这篇文章。大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撤市设区后,我区仍是农业区,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在农业。发展茶产业既可惠及我区50%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只要茶产业能够高质量的发展,地方经济就能有效增量,农民收入就能有效提高。政府应以发展的长远眼光来权衡和看待这一传统产业,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优惠,资金上给予倾斜扶持,服务上给予加强,使茶产业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飞跃。
二、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问题
我们认为在发展茶产业中,政府及职能部门要立足资源优势,认真理清发展思路。从当前我区茶产业现状来看,应以“主攻绿茶、稳定花茶、逐步发展乌龙茶”作为发展的思路,作好规划。绿茶是我区强项,也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茶种,我国的绿茶出口量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90%以上,在国内市场也日渐看好,特别是“非典”以后,绿茶行情看好。据资料显示,2003年北京茶市绿茶成交量较2002年翻一倍。我区有雄厚的绿茶基地和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完全可以“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为我区绿茶再展雄风一博雌雄。茉莉花茶是我区的传统茶,闽东烘青吸香性好,因纬度较广西横县高,茉莉花香纯正、病虫害少,按标准加工的花茶优于横县,出口有优势。但由于我区茉莉花产量不大,价格偏高,区内不少企业把花茶加工迁往广西横县等地。在我区痛失茉莉花茶优势之后,低档花茶已无法与广西横县等地抗衡,但高档花茶还是我区的一大优势。应该依据品牌优势,稳定花茶生产,在高档花茶上与西南诸雄一决高低。乌龙茶是当今国内茶叶市场的宠儿,该茶以香高、味浓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乌龙茶在江南挤占绿茶市场,在北方和绿茶一起争夺花茶市场,且外销量不断提高,所以我区应考虑分切这块蛋糕。但以我区目前的种植、加工水平和品牌条件来看,要想在此领域与闽南等传统乌龙茶产区展开竞争是不现实的,只能有选择地逐步发展,逐步创造品牌,逐步在市场挤占份额,不可一蹴而就。此外,鉴于目前我区低产茶园面积大、品种结构单一的状况,在发展茶产业中,应该开发与改良并举,在福云系列的绿茶区,加快品种更新,推广高香型茶树新品种。同时,抓住目前国际市场有机茶快速增长、行情走俏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我区山青水秀、大气污染较少的优势,以非常规手段扩大无公害茶园面积,推广开发有机茶,把茶叶绿色食品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三、农残治理与茶叶品质问题
我区的农残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总的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发达国家大大提高了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农残量限量标准,总指标从原来的6种提高到62种,给我们树起了一道严峻的茶叶出口的“绿色壁垒”。国内市场已逐步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北京、上海等地已开始检测。因此,我区的茶叶如不在农残问题上狠下功夫,那么茶叶卫生品质问题将使我们自闭家门,自绝出路。降低农残,政府责无旁贷,不能无所作为或作为不大,应要大张旗鼓地在茶区加强宣传,普及茶叶安全质量知识,真正做到宣传入村入户,家喻户晓;要切切实实地加大整治力度,整合工商、农业执法、质量监督、农资供销等部门力量,严厉打击在茶区销售使用高毒农药,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掺石膏等行为;要加大茶叶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完善茶叶检测机构和设备,扩大茶叶检测范围,强化茶叶检测手段。
四、扶持龙头企业与提高品牌效应问题
我区大大小小茶叶企业有128家,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也就3~5家,其中有省级龙头企业一家,市(厅)级龙头企业一家,省级山海协作重点骨干企业一家,但这也仅是“矮个之中选大个”,其余的大都是收购——出售,呈游兵散勇之状。因此,政府要特别重视,认真研究对我区茶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真正赋予其必要的优惠政策。对那些小型加工企业,在其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联合合作、股份合作,成立产业协会等形式,以资本为纽带组成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再向生产和销售环节延伸。在扶持帮助龙头企业问题上,政府要积极帮助茶叶龙头企业落实自营进出口权。到目前为止,我区尚没有一家茶业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现在虽然注册资金门坎放低了,但因手续繁杂,有关部门协调不到位等原因,企业申报仍然困难重重。因此,政府应出面多方协调,简化手续,帮助企业尽快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此外,近年来我区天山绿茶系列产品获得全国、全省名优茶奖有40多个。天山银毫茉莉花茶获得国家质量金奖,曾两次跻身全国30种名茶之列,仅2004年宁德市茶叶公司生产的“天山迎春”、“天山雷鸣”在2004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暨宁波农业博览会上分别获金奖和银奖。在第二届宁德茶文化节暨第三届中国太姥杯茶叶品质大奖赛上,该公司选送的“天山绿茶”夺取本届大奖赛最高奖项“绿茶茶王”桂冠。“天山翠芽”、“天山毫芽”分获金奖和银奖。历年来,我区茶叶品牌获得奖项不可谓不高,只惜这些品牌多因宣传不力,藏在深闺人不识,品牌难以转化为“名牌”,难以产生效益。古人云:“得大势者得天下”。要得大势,就要善造大势,就要善于宣传。我们要很好地借鉴乌龙茶的造势经验,利用各种途径,突出宣传我区的绿茶品牌优势,要让人看到安溪就想到乌龙茶一样,看到蕉城区就想到绿茶。
五、政府扶持与夯实茶产业基础问题
政府的扶持包括对茶产业的引导宣传、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以及资金、技术力量的投入等。在引导和宣传上,建议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成立茶业产业化协会,借鉴龙岩的作法,聘请一位离退休处级领导担任会长,统筹协调产业发展及企业间的合作,推出“天山绿茶”品牌,实现“六统一”,即统一商品名称、统一广告宣传、统一包装装璜、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参与鉴评。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举办各种类型的茶文化和茶市活动宣传天山绿茶,在全区各机关团体和各级领导的公务活动中,提倡唱茶、品茶、用茶、送茶活动,多渠道宣传蕉城绿茶。在政策优惠上,除了严格兑现宁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外,区政府在转报发展与计划局、经贸局、农办、农业局等职能部门向上级申报的项目时,应向茶产业倾斜。传统茶叶产区的乡镇,应该结合乡镇项目工作,整合当地茶叶资源,出台优惠政策,推出天山绿茶基地建设项目进行招商(如洋中镇的原天山茶场),也可以发动区内社会资金进行开发,鼓励现有茶业企业建设自控茶业基地。在资金扶持上,可以仿效毗邻的浙江和本省的安溪等地做法,设立茶叶科技发展基金,每年财政在预算内安排一定资金,由协会把这项资金投向茶叶的高科技推广上。如能有效地通过这项基金的实施,三至五年后就能使我区茶叶上一个档次,以平均每公斤价格提高2元计算,按现有茶叶产量来测算,全区每年即可增收近千万元,增值税收入可达100万元以上,投入产出比是十分可观的。况且对茶产业这样一个惠及千家万户,曾为财政收入做出突出贡献的产业来说,发展阶段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也是应该的。再一点就是技术力量投入问题。据了解,我区现专职茶技干部31人,几乎每个乡镇都设立了茶技站,但这些茶技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充分发挥技术专长,使许多茶叶技术无法得到及时全面推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乡镇要认真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充分发挥茶技人员的作用,支持鼓励他们服务基层,服务茶叶生产。
承载着增加农民收入的重托,蕉城的茶产业能否再展雄姿,为山区农村的脱贫致富再担重任,我们再次充满着期待和信心。我们坚信,我们的期待不会落空,蕉城的茶产业一定会重振雄风。 (执笔:黄国藩)
分 发: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区政协正副主席、
区政协常委;区委办、区政府办、区茶业局、
区政协机关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