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戚仕浩:踏遍青山人未老——读书笔记

2025-04-11 09:01:30 三都澳侨报

近日,拜读了福建省著名作家方友德大作《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书后,深受感动,收获满满。让我情不自禁写下读后感。

全书分上、下两册,图文兼计,近百万言。《福建日报》主任编辑方友德,主持文艺副刊几十年。退休后第一部《青春作伴好返乡》,有40余万言。参加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大型采风团,用12年时间走进全省84个市、区、县,出版《走进八闽》丛书。

我最难忘的一段话: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今已迈入耄耋岁月,是所谓“幸龄者”一员。时光流逝,灵魂不老,阅尽千帆,踏遍青山,万里归来仍是少年。人生是一段旅程,我们行走其中,带着四季风尘。一程坎坷,一程自信。有时沮丧,有时坚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多优雅……应该感恩时代对长者关爱。

他的书放在我枕边,常读常想,受其影响。我近日,也在回顾65年来(21一86岁)写作生涯。从青年走进壮年,又由壮年走入暮年,年老学会淡然与宽容。追求美,我有不老的心情。

1960年,我从宁德县文教局借用县委办公室半年。在吴伯蔭主任、李怀铣副主任领导下,与县工业局年轻女干部姚秀玉配合,参加编书工作。《光辉的十年》一书,由中共宁德县委会编写,宁德人民印刷厂出版,全书12万字,印刷100本。稿件由县委、县府各科、局送来,由我们编辑。东湖塘围垦指挥部缺稿,临时由我现场采访工地总指挥、县长张荣保。在巨浪的轰鸣声中,记下张县长的每一句话,在全身湿透海水汗水的民工身旁,倾听他们的豪言壮语。这场惊天动地的战斗,从1958年6月15日开工,全县投入民工2800人,三年围塘成功。我常无比感慨:今日幸福东侨,昔日险恶战场,这篇通讯报道,是我人生第一篇稿件。“劈山填海琐龙王,敖江绣起幸福塘”编入该书。

后来我默默无闻在文教局十二年,1973年调入县委报道组,我经历了县委报道组一年,县委海防部对台办五年,再回县委报道组五年,县教育局文化局六年,最后广播电视局十年退休。

2010年,参加蕉城区和宁德市老促会写稿,手握笔杆不停步,笔耕不衰向前行。80岁离开老促会,回家后,又积极为宣传革命老区献余热,成为《三都澳侨报》热心的通讯员,被省《红土地》杂志社称为宣传革命老区一老兵。

回忆往事,感慨万千!现将代表作品记录如下:

六十年代:“劈山填海琐龙王,敖江绣起幸福塘”。

七十年代:“名山古刹壮山河——宁德支提游记”。1979年获中共福建省委对台办通报,全省首批十个风景名胜在海外发表。

在宁德县委海防部对台办,主要是写对台宣传稿件,被中央台、解放军前线广播电台和省台金马部采用。我抓住本县特色人物,带动对台宣传由小至大,从内到外,扩大影响,形成高潮。发挥台湾同胞宁德县水电厂厂长赖国桢、畲族同胞县委副书记雷恒春、县委常委、全国战斗英雄宁德县武装部政委王凤舞等人作用,把对台工作从单纯业务部门的事,扩大到县党政军领导也参加,引起县委高度重视。当年,我们牵手,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对台宣传活动。组织牵头了,全国党代会代表、闽侯县委副书记回宁德飞鸾镇碗窑村探亲活动。从小被卖到闽侯县的穷孩子,回到碗窑瓷厂亲生父母怀抱。两县领导参加的认亲活动,场面感人,激动人心。这篇大陆人民幸福大团圆的通讯报道,播出后收到很好效果。进一步调动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提高对台宣传的积极性。

我完整回忆党的十大代表、闽侯县委副书记回宁德老家探亲的故事:党的十大召开不久,我下乡飞鸾镇碗窑村。无意中听碗窑瓷厂工人告诉我:杨依木是碗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家里穷把他卖到闽侯县。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立即联想到前几天《福建日报》报道:闽侯县委副书记、党的十大代表杨依木从北京开会回省。我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做了一篇大文章。

在对台宣传岗位上,是我人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机遇。我每天无时无刻不在想:“尽快把工作搞上去,改变我的台属困境。”难得机会来了,于是我大胆策划一个主题:“让杨依木回宁德探亲!”

得到黄良宗部长同意后,经过筹备,与闽侯县委对台部配合,双方县委领导、双方县人武部领导和双方对台部领导都参加的一场盛况空前的杨依木探亲会,在碗窑村举行。因为组稿采访需要,我又是拿相机拍照,又是拿录音机现场录音,宛如一个“导演”把军地双方领导,两县对台部人员和碗窑瓷厂员工全部调动起来,兴致勃勃地去完成对台宣传这个光荣使命。

“十大代表”“县委副书记”“旧社会穷苦孩子”联系起来的通讯报道,很快就被中央台、解放军前线广播电台、福建台和中新社采用。我因此受到军分区、县武装部和县委领导表扬。

宁德县对台宣传工作,给同行印象是:点子多、面广、影响大,效果好。那年,我和县武装部联络干事胡成锡,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级武装部和对台部代表,参加福州军区党委召开的对台宣传会议。我上台脱稿发言了40分钟,台下响起掌声。会后,厦门、漳州两市对台部热情地到宁德传经送宝,参观考察,交流经验。随后,宁德市委对台部组织宁德、福安、屏南三县台胞代表及宣传干事戚仕浩、钟明森和王凌,组成考察学习团。赴厦门、漳州一路参观学习,联欢活动,交流经验,把对台宣传工作搞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八十年代:

“适应实行多种责任制后的新情况,南埕大队、县植保站签订防治病虫害合同”,短评:植保工作的一种好形式。作者:戚仕浩、翁德云,谢文美。《福建日报》1981年8月14日头版头条。

人民日报82年7月30日三版报道,据新华社福州7月28日电,“宁德县南埕大队十二名知识青年成立植保服务公司”。

宁德地区农科所长出身的县委书记杨家盛,在产粮区漳湾公社南埕大队蹲点。他思想解放,思维敏捷,紧跟形势,大力推广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我们抓住时机采访,写稿干劲大,出手快,见报多。不但写出了《福建日报》头版头条新闻,还连续在头版和二版头条发表文章:“十二个青年办起植保服务公司”(81年头版)“南埕农业服务公司业务兴旺(叶辉玲、戚仕浩,82年头版)附短评:为农业技术承包叫好。“继续解放思想,坚决不走回头路——宁德县委常委认真学习十二大文件,决心把农业生产责任制长期坚持下去”(戚仕浩、叶辉玲、陈锦福,82年二版头条)。“飞鸾公社二都下村大队一千亩海滩分给社员养殖”,81年二版头条,还加编者按:分给社员自留滩好处多。“三都公社实行干部岗位责任制”(戚仕浩、彭植银)80年头版。“宁德县供销社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疏通渠道扩大购销业务”(戚仕浩、魏从松)80年二版头条,配编后:解放思想,勇于革新。

九十年代:

“找大目标、迈大步伐、做大生意,闽东人闯浦东,出山门显身手”《福建日报》1992年7月24日头版头条。短评:勇哉!闽东人。作者:戚仕浩、叶诞祥。

“维护合同制度的严肃性——宁德县一起房屋买卖案的结案始末”(戚仕浩、叶辉玲)发表《中国法制报》1992年7月30日二版头条。“闽东汉子闯上海”(戚仕浩、叶诞祥)“进军浦东的带头人——记宁德行署驻沪联络处副主任黄容干”“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记宁德一起骇人听闻的毁容案”(戚仕浩、陈碧婵)以上均发表在《福建日报》。

退休后,2010年至2019年在蕉城区和宁德市老促会发挥余热。代表作品:

1.《情注老区》执行主编,蕉城区老促会编,18万字,印一千册。2013年出版。

2.2013年《人生履痕——我是宁德的儿子》自费出版,赠送交流。27万字,三百册。

3.2018年《晚年拾翠》自费出版,赠送交流。28万字,五百册。

4.2019年《中国红色思源网》稿件采用汇编,宁德市老促会编,作者戚仕浩,4万字,铅印50册。

5.创办“聚宝路博客”十年,发表490篇有关革命老区题材。

6.在老促会期间:发稿200多篇。初步统计:省《红土地》杂志采用36篇;《福建老区建设》网站近100篇;《中国红色思源网》《中国老区网》《老区》网50篇;《中国老区建设》杂志3篇;《三都澳侨报》15篇。

这篇读书笔记增加了七、八、九十年代代表作后,我个人政治进步的轨迹便清晰地出现。原来我是靠拿笔杆改变前途命运的。

70年代对台办五年,对台宣传组稿成绩突出,全省先进典型。在县人武部重视与帮助下,我入党、提拔副科县报道组长和评上市劳模。

80年代,县委报道组长五年,典型报道成绩显著,成为全省唯一的县级代表,参加《福建日报》暑期赴杭州西湖疗养团。后调教育局、文化局副局长六年。

90年代,我为县广电局局长。写了《闽东人闯浦东,出山门显身手》后,得到地委书记和县委书记表扬。93年评为宣传口优秀局长,晋升一级工资。

不同时机的新闻报道作品,反映出不同时代特征。作为新闻写稿人,我紧跟时代步伐,组织典型稿件,出现在《福建日报》上,反映出县委紧跟时代的决心和业绩。我拿笔杆,一步步从青年走向壮年,再从壮年走向晚年,到了耄耋之年还奋笔疾书。所以,对我省著名新闻前辈方友德的大作,《踏遍青山人未老》才如此钟爱,联系自己一生,写了读书心得体会。  □ 戚仕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