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林峰:我看见千百个生命在跳跃

2025-04-11 09:00:40 三都澳侨报

从大海到澳内,从澳内到岸上,仿佛是一场生命的溯源。

我们在广袤的三都澳渔排上,游弋的黄鱼丝毫不惧游人的脚步;在澳内深海养殖牧场,画栋飞甍的渔村在讲述养殖富裕的历程;从大黄鱼博物馆的展板中,人工养殖获得成功的消息被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等到了最后一个参观点——大黄鱼培育场。我们有了期待,我们知道这个期待意味着什么。

是啊,意味着我们在见证大黄鱼的生命溯源。

当我们走进大黄鱼育苗场时,恒温的育苗场内,白炽灯焕发出的灯光如同剧场的光影。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慢下了脚步,仿佛是走进妇产科的待婴室,一种期待生命的奇迹在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育苗场场长像是知晓我们的期待。他拿来一个早已经准备好的玻璃瓶去蓄水池里捞苗。就在这时——当玻璃瓶体触到水面的刹那间,一尾尾黄鱼苗,从蓄水池里飞跃而起,像飞鱼一样,只不过飞鱼生长着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飞起来时整个身体像织布的“长梭”。而黄鱼苗,头大个小,没有“衣装”,倒像是俏皮的孩子在晃头晃脑。真的没想到,才两个月的鱼苗,看上去像婴儿般憨掬可爱,却拥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

它们飞跃的速度,短平快且急促,似乎在空中留下弧线。这种速度,让一同前来参观的摄影师们目瞪口呆,这要用多快的光速才能捕捉住。

感谢上苍,这世界上捕捉能力最快的是人类的眼睛,当我的眼睛与这才两个月般大的“孩子”对视时,它们骄傲而顽固的神情,挑逗起我按捺不住的思绪,不断地散放想象,无边无际。据说,目前已知的是人与海豚的对话。人类发现,具有群体居住习性的海豚,智商非常高,它们的脑重量基本跟人类一致,完全具备通过身体和声音表达情绪,跟人类交流的能力。所以,在海洋馆里经常可以看到海豚表演跳高、唱歌等杂技。甚至,当有人不慎坠落海中,海豚会将落水者托举出水面,保证落水者的呼吸安全的新闻屡见不鲜。

更有趣的是,经过多年的野外考察,中国科学家在“从鱼到人”的探源领域中得到科学验证,证实了人类是从鱼进化而来。那么,此刻的我与它们,它们与我——这个玻璃杯的内外,眼睛里始终充满着问号——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五亿年后,我或许是瓶中的它,它或许是瓶外的我。

像生命的源泉需要呵护一样,黄鱼苗极度渴望水质的清澈。

这给育苗场的工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每天每隔四个多小时就必须换水。育苗场为此专程铺设一条管道,将堤外的海水抽进过滤池。过滤后的海水,孕育着健康的养分。

一次换水,又一次换水,从清晨到黄昏。黄鱼苗依然在笼子里畅游,却悄然不觉,身边的水质已经重新换过一遍。当然,千万别忘记,与人类不一样,它们替换的是海水,因为,有一天,它们要回到大海母亲的怀抱之中,在那熟悉的味道中,在更深更宽敞的环境中长大。这是鱼的记忆。

换水之后,就是按部就班的一日三餐。堆成山的饲料,在工人手中更细的筛网中翻滚,颗粒过大的饲料被丢弃一旁。这显然是考虑到“孩子”的嘴,筛选后的饲料,需要再经过一道工序——倒进一些水,浸润,捏成团。未浸水的饲料,会因为鱼苗吃得慢而沉淀到水底,影响水质。这种浸水的饲料如“饭团”,谁在童年时没吃过母亲手捏的饭团,夹杂着肉末,带着母亲的气息。

所以,很容易理解,工人的细致与耐心。

对于养殖户来说,它们是“金子”,更是“孩子”。

对于大海来说,它们是海中的精灵,更渴望自身成长。

好吧,我把思绪慢慢收回,听育苗师傅讲解。大黄鱼苗的历史,似乎让思绪转入另一个秘境的通道之中。

在中国黄金海岸线上,北到长江出海口,南至琼州海峡,这一支大黄鱼族群从深海越冬场洄游几百公里,游回它们温暖的家园,我们有幸拥有这黄金海岸线的中点——三都澳。

大黄鱼一生能产卵多次,在生殖季节中常常会发出“咯咯”“呜呜”的求偶声,终日不断。鱼群密集时发出的声音更如水沸或松涛声。

与在这宇宙中所有神奇的物种一样,留下令人不解的密码,陌生又熟悉。但无论是何种,生命的繁衍始终充满着原始力量。

三都澳的官井洋,成为这场大黄鱼族群洄游的标志。官井洋,这是一个俯瞰空中的命名,它,预示着什么呢?预示着生命始终拥有源源不息的动力,预示着水,是生命的最后一道密码吗?

好吧,我把思绪再收回。从育苗的科学角度上,过去仅靠青鱼从受精、成卵,再到孵化、催产,遇到的难度是人工无法判断产卵的质量。为此,官井洋大黄鱼有限公司、金盛水产有限公司等诸多宁德水产公司,纷纷与集美大学、厦门大学高校合作,提出改良种苗的研发计划,目的是改变对饲料、水质的苛刻要求,提高抗病毒能力,促进生长的速度。

我期待着。到那时,我将看到千百个生命在跳跃!  □ 林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