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木笔:灼灼其华桃花溪

2024-12-27 09:46:30 三都澳侨报

暮春时节,我们学校五年级的小朋友们走进桃花溪,开展研学之旅。

从宁德城关出发,我们大约行驶40分钟车程改走九贝公路。正是一年春好处,这里的山水展现出一派明媚秀色,桃花艳红,油菜花金黄,满山的茶树绽放着新绿。峰回路转之间,我们来到公路左侧一个绿树掩映的小山坳,看到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房屋,便是桃花溪村。桃花溪村因其旁有一条名为桃花溪的溪流而得名。村子不大,二三十栋房子,还保留着旧山村模样。这些经过整修的木房子像一本本线装书,不仅饱含岁月沧桑,而且蕴藏着闽东革命的深刻历史渊源。

村口是红军广场,广场右侧树立着一面“铁军历程”的景观墙。这块二十余米长、五米高的厚厚石墙,是桃花溪村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诞生地与闽东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支撑地,以及国共合作抗日后,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的整编集训地的光荣印证。我们在景区墙前整队合影留念。

景墙的背后是一个小山坡,布置着九十九级石台阶,台阶呈曲折形状上升。这些台阶的设计寓意深远。一是寓意革命道路曲折,二是寓意着革命精神长存。在台阶尽头的东面——太阳升起的方向,树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建筑,上面题写“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陈列馆”的一行红色大字。

在陈列馆的门口,我听到“陈老师!”这亲切的称呼。原来今天担任陈列馆的讲解员是我的一位余姓女学生,她从高校音乐专业毕业后入职在蕉城七小。由于桃花溪红色旅游火爆的需要,她作为志愿者来这深山老林充当一只“百灵鸟”。

我们随着“百灵鸟”亦步亦趋,走进陈列馆。陈列馆大厅中间是一面石雕,雕刻着一群工人、农民和红军战士。他们有的拿着大刀,有的高举手榴弹,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长矛……一个个生龙活虎,目光炯炯,眼中仿佛怒火喷涌,挥着手,高喊着。这些钢铁巨人,意志坚定,奋勇向前。石雕背景是一面红军战旗。陈列馆分为地上地下两层,五个区域,分别展示闽东革命在不同时期的斗争境况。

“百灵鸟”一会儿声音沉涩,如针哽喉;一会儿慷慨激昂,如大江奔放,雨过天晴。桃花溪与闽东革命的前世今生,那些为建立新中国而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在余老师的嘴里娓娓道来。

时光回溯到五四运动后,马立峰、詹如柏领导的“兰田暴动”打响闽东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建立了闽东红色游击队。从1932年至1934年的三年期间,先后爆发了叶飞领导的“霍童暴动”,曾志、任铁锋领导的“甘棠暴动”等八次武装革命运动,与敌人展开百余次战斗。一些共产党员,如马立峰、赖金标、詹如柏、杨而菖等热血青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共产党员凌福顺坚贞不屈,被敌人钉在十字架上折磨致死;颜阿兰在刑场上大义凛然,他对人们说:“我会死,但革命不会断种!”陶铸、叶飞、范式人、阮英平、曾志等革命者不畏艰险,前赴后继,给桃花溪点燃星星之火,开辟了以桃花溪为中心的闽东革命根据地。面对如火如荼的革命,也引来驻守宁德的国民党兵对红色根据地进行多次疯狂的反扑与围剿,桃花溪村群众付出沉重的代价。全村有126人参加革命,被残杀34人,被烧毁民房27座,有7个自然村被摧残成“无人村”。桃花溪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闽东革命的光辉一章。

闽东革命的转折——“赤溪阳谷会师”。1934年7月,粟裕、寻淮洲率领的红七军团7000多人奉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江西入闽,进攻福州。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宁德县在赤溪阳谷村与闽东红军独立团胜利会师。寻淮洲同志向叶飞提出:支持闽东临时特委建立一支主力部队,成立闽东红军独立师的决定。在桃花溪红军广场的右侧,竖立着一块“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北上抗日整编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这段光辉历史。这支队伍后来被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三纵队第六团(后来简称“老六团”),参加北上抗日。

我们来到地下展厅,在“冰雕连”“杨根思连”“百丈岩九烈士”展栏前驻足凝思,深深缅怀英雄先烈。

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叶飞、阮英平率领下,经历了东进苏南茅山、夜袭浒墅关火车站、火烧上海虹桥机场以及车桥战役等大小数十次与日寇作战。在解放战争中,参加孟良崮、淮海战役等上百次战斗。当年从这里出发的1300多名英雄儿女,经历枪林弹雨仅仅100多人活了下来。沪剧《芦荡火种》是样板戏《沙家浜》的前身,剧情原型就是反映这支部队的战斗生活。“老六团”一部分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入编中国人民志愿军58师。1952年12月6日,在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58师174团2连奉命狙击美军王牌陆战一师,在零下四十多度极其严寒的条件下,坚守水门桥5昼夜,以顽强的毅力支撑到生命最后一刻,全部冻死在阵地上,诞生“冰雕连”壮举!1950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奉命率领3排扼守隅里外围制高点,连续打退敌人8次进攻后,杨根思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战后被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追授其“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并将其生前所在连队命名为“杨根思连”。

展厅的出口左上方镶嵌着叶飞题写的“百丈英风”四个红色大字。历史将铭记:1936 年 9月,为掩护闽东特委委员、组织部部长阮英平率领闽东工农红军第三纵队突围,红军战士缪英弟率领20多位战士抢占百丈岩顶上的制高点,牵制敌人,掩护纵队撤退。20多名战士被敌人重重包围,因寡不敌众,仅剩下9名战士。子弹打尽了,他们被敌人逼退到百丈岩的悬崖边,毅然砸烂枪支,高呼着:“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百丈深崖。九壮士用生命阻止了敌人的突袭,掩护了部队主力的顺利撤退,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赞歌!

走出陈列馆,我们来到红军会场观看闽东革命纪录片《红色闽东行》。随后,同学们在红军食堂进餐,吃农家简朴菜肴,体验红军生活。

午饭后,我们走进桃花溪村,参观了叶飞、阮英平、范式人、陈挺等老革命家旧居。村子中央有一口红军井,泉水依旧清冽,汩汩流淌,仿佛在倾诉桃花溪村群众与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深深鱼水情。

村子的西面的山脚下有一座石砌的“红军桥”,当年桃花溪群众在这里送别亲人北上抗日。紧邻红军桥是练兵场,闽东独立师抗日先遣队曾经在这里整肃,苦练杀敌本领。光阴荏苒,当年的战火硝烟荡然无存,如今练兵场被整理开发为爱国教育基地。同学们在教练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当了一回“小红军”。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桃花依旧灼灼其华,笑迎春风。昔日的革命旧址如今焕发新生机。历史赋予我们年轻一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踏着老一辈足迹,继续弘扬闽东之光。  □ 木笔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