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蕉城要闻 >

陈绍曦:稳中求进谋发展 砥砺奋进新征程

2024-12-24 10:28:51 三都澳侨报

稳中求进谋发展 砥砺奋进新征程

区长陈绍曦宁德市蕉城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满怀感恩之心、激发奋进之志,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化拓展“三争”行动,聚焦“五高五美”现代化新蕉城中心任务,大力实施“八个年”专项行动[1],举全区之力拼经济、促改革、惠民生、保安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各项事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全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0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13.31亿元,增长47.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17亿元,增长3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亿元,增长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亿元,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05元,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68元,增长7%。连续四年上榜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位列第三名,获评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全国首批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试点县。


区长陈绍曦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实现更大突破,在推进乡村振兴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取得更大进步,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得到更大提升,突出做好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蕉城实践。

回眸2024

(一)坚持抓产业、强基础,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新型工业化蓬勃发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588亿元,宁德时代荣获“工业4.0全球奖”,位列世界500强;上汽宁德基地整车下线累计超百万台;铜材料产业实现产值370亿元、同比增长20.3%。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规上企业数字化诊断实现全覆盖。

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实施“三产业态创新年”专项行动,系列主题促消费活动亮点纷呈,发放“以旧换新”各类补贴7173 万元。北部电商园建成投用,实现网络零售额 35.27 亿元、同比增长22.58%,位居全市第一。实施“文旅经济提升年”专项行动,全年预计接待游客人数 1094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82 亿元。

农业现代化成效明显。坚决筑牢粮食安全基石,“2+N”[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2024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天山绿茶”价值33.09亿元,成功举办“山海宁德·黄鱼之都”北京推介周活动,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发展高效推进,三大水果种植区加快打造,“三品一标”[3]认证有效增量连续7年位居全省前列。

(二)坚持攻项目、增后劲,发展能级稳步提升

项目攻坚更加有力。实施“重点项目赶超年”行动,38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2.3亿元,26个项目竣工投产,36个项目开工建设。全年谋划生成120个项目,总投290亿元,超额完成任务,省级库项目50个,总投883.02亿元。38个专项债项目通过审核,资金27.66亿元,位居全市第一。招商引资29个项目总投195.68亿元。

园区建设更加完善。实施“园区载体建设年”专项行动,园区载体建设加速,三屿工业园区产业链条及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大黄鱼产业园入驻16家企业。城澳片区加快开发,三都澳经济开发区位列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第55名。

要素保障更加精准。强化政策保障,落实增量政策,全年为166家企业兑现奖补资金4.63亿元。完成征地2370亩,有效保障省、市重大项目用地需求。人才保障方面,发放人才补助2.87亿元,人才发展指数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三)坚持抓改革、谋创新,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重点改革纵深推进。传统村落经验做法在全市绩效管理改革创新项目评比中荣获第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流转林地2.3万亩。实施“国企改革深化年”专项行动,启动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全面审核摸底国有资产。

创新驱动成效明显。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120.64亿元、同比增长10.2%,宁德时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认定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兑现各类科技奖补1.4亿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年落实减税降费9.11亿元。设立全市首个工业园区政务服务工作站,创新“五位一体”服务模式[4],率先开展“证照联办”改革试点。强化政银企合作,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四)坚持提品质、优生态,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实施“城市建设推进年”专项行动,30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6.79亿元,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动工建设。深化推动“十个十”[5]民生项目,打通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政策瓶颈。加速交通建设,沈海高速互通、国道及高速等项目加快推进。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提升年”专项行动,建立“三二三”乡村振兴项目管理机制[6]。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加快建设,创建“五个美丽”[7]示范点272个。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扎实推进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完成年度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任务。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巩固霍童溪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创建成果。推动绿色产业,入选全国绿色低碳案例。

(五)坚持办实事、惠民生,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社会保障全面加强。全年民生支出47亿,占预算82.9%。促进就业,技能培训2404人次,新增就业13080人。关爱困难群体,发放补贴救助1.08亿。慈善捐赠3600万,惠及2.33万人次。连续三年上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发放城乡居民养老金1.43亿元。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完成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38个,教育资源扩面提质,义务教育扩优提质,“双减”工作平稳推进。文化交流活跃,举办多项艺术活动。

社会治理精细高效。深化平安蕉城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电信网络违法犯罪打击治理取得新成效。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六)坚持转作风、提质效,政府建设持续加强

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

展望2025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1%;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完成年度各项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延链条、壮集群、优平台,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

提升先进制造业支撑力。力争锂电新能源产业产值逆势增长,加快推进中铜节能降碳等项目动工建设,力争铜材料产业产值增长3.8%。主动融入全市“432”产业体系[8],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锂电应用新业态、新模式。

提升“四大经济”竞争力。构建特色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港产城联动。深入实施文旅融合产业带行动,力争全年旅游综合收入破百亿。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七大近零碳试点工程[9]。

提升现代服务业辐射力。加速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加快培育消费新场景、加大新商圈培育力度,大力打造中心城区北部商圈。发展壮大现代物流,推动南部电商园招商运营。

(二)坚定不移扩投资、抓招引、稳增长,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深化拓展项目前期“1+5+N”工作机制[10],全年计划实施省、市、区重点项目125个。新谋划项目60个以上、总投超18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67亿元以上。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项目和重点区域集中。

全力推进双招双引[11]。重点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力争全年签约项目投资总额180亿元以上、落地开工16个以上。强化招商落地落实导向,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力争培养和引进800名高层次人才。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政务服务“码上办”,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努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和发展困难。深化拓展党员领导干部挂钩企业联系制度。

(三)坚定不移夯基础、促收入、优生态,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

推动现代农业增效。持续推进耕地恢复、耕地进出平衡等工作。深入实施茶产业“三大工程”[12]。大力实施“国鱼计划”,持续做强三大水果种植区。深化“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支持电商赋能农业发展。

推动和美乡村增色。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行动,力促供水管道工程等项目建成投用。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持续实施“3个100”提质增效行动[13],建成“五小”[14]实体项目100个以上,培育自主产品100个以上,实现“50万以上村财”村100个。

推动生态环境增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巩固霍童溪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创建成果,推进海漂垃圾综合治理,致力打造“好山好水好风光”的生态美丽幸福蕉城。

(四)坚定不移拓功能、齐短板、强治理,构建高质量发展载体

高站位谋划城市运营。采取规划调整、资源整合、转型升级等措施,让城市资源持续增值。紧抓国家政策窗口机遇,盘活闲置资产。以重点项目引领带动片区发展。

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打造“十个十”民生工程蕉城品牌,深化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城市支路“白改黑”,加大停车场充电桩配建力度。完善市政设施配套,着力建设海绵城市,促进交通内畅外联。

高标准提升城市治理。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推动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审批政策落地实施,加强市政道路的维护管理。完善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建设布局。推进物业公共收益“点题整治”。加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修缮力度,改造背街小巷。

(五)坚定不移聚要素、破瓶颈、添活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持续深化创新驱动。推进科技创新扩面升级专项行动,发挥企业龙头作用,全社会研发投入继续保持全市第一。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稳步推进科创平台建设。加快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为全区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持续深化重点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以及“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工作。加快推进26家区属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加快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强化外商投资服务保障,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主动融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强化蕉台优势水产品流通互补,打造闽台渔业融合样板区。

(六)坚定不移兜底线、强弱项、保基本,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动教育补短扩容,力促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通过国家级验收。持续提升区级医疗水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动工建设畲族文化园、乡镇图书馆分馆,推动体育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发展。加大残疾人关爱力度,启用儿童康复救助,优化孤寡老人服务。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深化“情指行”[15]“两队一室”[16]等系列改革。规范社区(村)网格化服务管理,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强化政府、国企债务风险日常监控。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提升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

名词解释

1.“八个年”专项行动:重点项目赶超年、园区载体建设年、三产业态创新年、乡村振兴提升年、城市建设推动年、文旅经济提升年、交通建设加速年、国企改革深化年。

2.“2+N”:“2”即“一茶一鱼”农业特色产业;“N”即N个农业新增长点。

3.“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4.“五位一体”服务模式:推行“一窗办”“自助办”“网上办”“帮代办”“上门办”五位一体服务模式。

5.“十个十”:口袋公园10个、城区涝点改造10个、路段花化彩化及立体绿化10个、公厕10个、停车场(含泊位)10个、夜景点提升10个、老旧小区改造10个、运动场10个、新增的项目遮阳避雨设施10个、市政道路白改黑10个。

6.“三二三”乡村振兴项目管理机制:坚持项目申报乡镇审查、区直部门联审、领导小组审定的“三审查”,坚持项目实施全程跟踪督导、资金使用全程跟踪督导的“两督导”,坚持项目要求落实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资金管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制度的“三要求”。

7.“五个美丽”: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

8.“432”产业体系:持续壮大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电动康养、电动船舶、电动航空“三大产品”,前瞻布局清洁能源、生物医药“两大未来产业”。

9.七大近零碳试点工程:近零碳城市试点、近零碳园区试点、近零碳工厂试点、近零碳海岛试点、近零碳景区试点、近零碳社区试点、近零碳村庄试点。

10.“1+5+N”工作机制:即项目前期工作机制,“1”指1个前期办总牵头机构,“5”指前期办内设5个小组,“N”指由区分管领导牵头,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的N个项目专班。

11.“双招双引”:即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

12.茶产业“三大工程”: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工程、龙头企业培育工程、茶园基地提升工程。

13.“3个100”提质增效行动:建成“五小”实体项目100个以上,培育自主产品100个以上,实现“50万以上村财”村100个。

14.“五小”:小作坊、小工厂、小基地、小微园、小物业。

15.“情指行”:集成现代科技和体制机制改革于一体,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16.“两队一室”:一室是指综合指挥室,两队是指社区警务队和执法办案队。  □ 黄子煖 整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