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是四间布局,一间展陈柘荣紫砂产业发展历程、一间展示紫砂产品、一间用于研学及烧制紫砂制品,最后一间是制作紫砂产品的工作间。
魏定伟是紫砂工作室的主人,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工艺制作技艺(柘荣)的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受到紫砂艺术熏陶的魏定伟,17岁即展现出陶艺制作天赋,为了在紫砂制作方面更精进,他曾赴江苏宜兴学艺,师从许四海大师。
魏定伟在打磨紫砂壶坯
魏定伟还有另一个身份——原柘荣紫砂总厂厂长儿子。柘荣紫砂总厂倒闭后,魏定伟依旧苦练紫砂制作技艺。经历了柘荣紫砂产业的起起落落,他坚定信心要把柘荣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我始终相信柘荣紫砂会再次出彩。”这一理想信念一直支撑着魏定伟,以至于在紫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今天,魏定伟坚持按照传统技艺制作出质地优良、工艺精湛的紫砂制品。
“制作紫砂壶不同于一般陶器制作使用手工拉坯,而是拍打成型,由泥片镶接而成,经过打搭子、划泥片、围身筒、擀身筒、上底片、接满片、篦身筒、上大只、接准片、上脚坨等近30道工序,对手艺人的基本功要求很高,也非常考验耐心。”魏定伟介绍,紫砂壶的制作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还需要对每一个细节严格把控,确保产品质量。
“比如擀身筒这个步骤,需要一手插进身筒挡住筒壁,一手用木拍子擀拍身筒,并顺势带动转盘转动,使拍击受力位置变换。擀拍时既要有压紧之力,又要有压转之力,力度掌握非常重要,轻则达不到拍击效果,重则容易变形。”
“又如紫砂抛光步骤,我们严格按照古法制作,一次抛光定型。”魏定伟说,不同于现在市面上很多紫砂壶烧制前后经过两次抛光,玉壶春堂的紫砂壶在烧制前就已经完成抛光,对手艺人的技术要求更高。
“再如抛光所用的明针,我们坚持用传统牛角,使用前要浸泡,步骤更繁琐,但比起现在很多厂家用塑料片代替,牛角明针抛光出的壶身有温润如玉的质感,利于后期养壶包浆。”魏定伟说。
随着时代变迁,紫砂的制作不再拘泥于传统紫砂壶。“我们把柘荣剪纸、泥绘、刻绘等工艺融入紫砂壶制作中,使产品更具观赏性。”魏定伟说。
在玉壶春堂紫砂工作室,还展示着各类紫砂产品,茶杯、温酒器、雕塑摆件、手把件、烟嘴、文房四宝……这些产品是魏定伟传承又创新的印证,也是柘荣紫砂产业不断向好的标志。
魏定伟指导幼儿紫砂陶艺班学生制作陶艺
“后继无人”是每个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困境,魏定伟亦是如此。虽已培养几名徒弟,但柘荣紫砂仍需要更多的人去守护。“我在不停地寻找学徒,希望这支队伍能再扩大点,让柘荣紫砂再现辉煌。”魏定伟说。
记者手记:
“泥质如玉紫如云,一壶清茗一世闻。”紫砂壶作为一种重要的饮茶工具,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今。北宋名家欧阳修在《和梅公仪尝茶》中写道:“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萧洒有余清。”便是对紫砂壶的早期记载。
在紫砂领域,素有“北宜兴,南柘荣”的说法,这里的“柘荣”正是柘荣县。柘荣县的紫砂烧制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上世纪九十年代,该县紫砂产品远销海外,盛极一时。后来,随着柘荣紫砂总厂倒闭,柘荣紫砂产业日渐式微。
大潮虽落,技艺不辍。采访当天,魏定伟正在开壶口,他并未因为我们的到来立即停止手中工作,待制作告一段落后才缓缓起身。从魏定伟身上,我看到了非遗传承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守正创新的责任担当,所谓“一生匠人,一世匠心”大抵如此。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刘源 通讯员 陈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