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陆宜根:西乡腊面茶及其他

2024-10-09 08:59:27 三都澳侨报

总是思量蕉城天山绿茶清苦,回甘漫漫。而穿越千载却别有一味芬芳醇厚,飘绕唐宋,余韵绵绵。其作为宫廷贡品,可见之于天祐二年唐哀帝李柷诏书:“福建一道,远在海隅……每年但供进腊面茶……永为常例。”

所谓腊面茶之“腊面”二字,宁德西乡老茶农解说道:只因那茶属于蒸青绿茶团、绿茶饼,在春季山区潮湿环境里得便保存不致霉变,就在饼茶上裹上蜡,使制成品光润如蜡。饮用时再将茶饼碾碎,烹煮,观之茶汤如乳泛汤面,也像熔蜡一样,故而得名腊面茶,或称“腊茶”。这种操作之法尚可见于无代王祯《农书》记载:其时茶之用有三,曰茗茶,曰末茶,曰腊茶。“腊茶最贵,而制作 亦不凡。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杂脑子、诸香膏油,调剂如法,印作饼子,制样任巧。候干,仍以香膏油润饰之。其制,大小龙团,带胯之异。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如于宋丁晋公,成于蔡端明间,有他造者,色香味俱不及。”

《榕城考古略》又说:“相传闽王创寺日,人有罪,谪居于此,使之种茶。”由此可见王审知治闽时候,各地兴寺造庙,并以寺庙为据点,将犯人集中起来种茶,由僧人负责监管。禅茶一味在这里别具一格得到体验。掘一锄头茶山,念一声“阿弥驼佛”;浇一瓢清泉,如法雨淋苗。人犯的心灵在自然界达到平和,精神境界也得以提升。居然没有出现逃跑的。

西乡茶人还说,南北朝时的陶弘景曾经修道天山。但不知那时候姑娘坪的野生乔木茶树有多大,需要几个人合抱得拢。而现在的小伙子上树采茶叶还得借用梯子。据说那个时候也没有“茶”字,茶字一般写作“荼”。是唐代陆羽《茶经》中首次使用简化后的“茶”字,将“荼”字减少一笔以示区别。《说文新附》:“茗,茶芽也。从草,名声。”茗字本以:早采的为“茶”,晚采的为“茗”,后泛指茶。尽管“茗”字在汉语中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寓意,并且在茶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关于其甲骨文的字形和具体含义,目前尚未有确凿的资料或解释。陶弘景也曾认为古书上说的荼皆指南人饮用的茗。一茶一荼一笔之差,古人也有糊涂的时候啊。

《诗经·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荼指野菜,俗称“苦荬”“苦苣”。这东西闽东山野也可见,一年生草本,株杆中空,折之见乳汁。茶乡古民居大门也可见“神荼”“郁垒”的大字门联,莫将门神当茶神啊!  □  陆宜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