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研究“三进下党”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再上新台阶,9月23日至24日,由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三进下党”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在宁德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重维度进行深入研讨。
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金书秦作主旨发言时介绍,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赴下党乡调研,至今35年来,下党乡乡亲们感恩奋进、接续奋斗,把下党乡打造成乡村振兴样板区,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秉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发展理念的下党乡,已经实现了美丽蝶变。过去没有电灯照明,现在已建成35千伏、双回路智能变电站。今年8月,总投资86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主厂房探硐工程开工。
交通方面,1988年建乡时没有路,现在省道S207线贯穿全乡,5条乡道、10条村道纵横交错,到县城仅45分钟,天堑变通途。
路通产业旺,富民产业多点开花。当地发展“定制茶园”,本地品牌崛起,还组建梦之乡公司、成立滴水缘联合社等,茶农每亩可以增收8000多元。一期76间智能食用菌生产厂房相继建成,为农户再添新收入。
红色旅游也从无到有,全乡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态99家,300多人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下党获评国家AAA级景区和福建全域生态旅游小镇。2023年,下党乡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26952元。
今昔对比,下党乡幸福嬗变,成为展示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和乡村振兴新成果的“中国窗口”。2021年7月6日,下党作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的分会场之一,以“精准扶贫”为主题出镜连线,惊艳世界。
“‘三进下党’的伟大实践是建构中国‘三农’知识体系的重要源头活水。”“在感悟‘三进下党’的实践伟力中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研讨会期间,专家学者们到下党实地调研,并在“三进下党”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进下党”与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三进下党”与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三场平行分论坛上,展开了深入研讨。
与会嘉宾认为,“三进下党”所坚守的根本立场、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追求、所示范的科学方法,彰显了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对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梳理研讨会上的主要观点,可以得出“三进下党”的四重启示。
“把心贴近人民”的工作导向。“三进下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心怀百姓、心系贫困地区发展的生动缩影,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凝聚党心民心推动发展的生动实践。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推动生活富裕、增进百姓福祉,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改善发展条件,广辟增收渠道,增强“造血”能力,激发内生动力。
“到基层去现场办公”的工作方法。推进乡村振兴要深刻领会“三进下党”所蕴含的强烈问题导向、坚定实践品格,传承“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坚持“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的“一线工作法”,变会场为现场,以实干求实绩,推动政策真落实、项目真落地、问题真化解、发展见实效,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滴水穿石”的工作作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需要咬定目标、埋头苦干。要把弘扬“滴水穿石”的工作作风,与用好“千万工程”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工作理念。下党的发展,正是得益于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走好未来的乡村振兴路,仍要做好“土特产”文章,立足乡村资源禀赋,打好特色牌、走好特色路,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做大做强做优福建的十大乡村特色产业,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
重温往事再出发。“三进下党”蕴含的工作导向、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理念彰显了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体现了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蔡茂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