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都镇猴盾村 李在定摄
猴盾村是闽东知名纯畲族聚居村,这里的群众依然保留着说畲语、唱畲歌、穿畲服、跳畲舞、过畲族节庆等民族习俗。近些年,猴盾村立足资源禀赋,借助有关政策,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效衔接,完成具有畲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风情广场、歌台歌楼、风情墙绘等10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着一批批游客慕名而至。
八都镇猴盾村 李在定摄
徜徉闽东大地,一个个少数民族村生机勃发,阔步迈向新征程。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和谐相处、亲如一家。
宁德是福建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有少数民族成份45个,少数民族人口23.0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46%,其中畲族20.52万人,约占全省1/2、全国1/4,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
八都镇猴盾村 李在定摄
如何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宁德牢记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打造“民族团结示范窗口”为目标,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支持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的五条措施”,从民族行政村路网建设、民族自然村通村公路硬化、民族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畲医药产业、民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持续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谋划提升中心村整体风貌、准备建设登山步道及观景平台……近段时间,福鼎市硖门畲族乡瑞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进灏奔波于乡村之间,争取推进村里项目进度。
硖门畲族乡瑞云村举办“四月八”歌会(牛歇节)民俗活动 王婷婷摄
瑞云村地处鼎霞交界,是硖门畲族乡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完成了通村公路‘单改双’,小路变大路,出行更畅通。同时,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与柏洋、渔井、东稼、青湾等村联建,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大力发展茶叶、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年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6.56万元。”钟进灏介绍。
渔井村 王婷婷摄
乡村要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聚焦民族村发展实际和民族群众所需所盼,各地积极整合资金、政策、资源等要素,加大少数民族聚居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着力补齐民生短板。自“关于支持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的五条措施”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46个民族行政村路网“单改双”建设、11个较大民族自然村通村公路硬化。全市选址建设63个具有歌台歌寮等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村文化广场及配套设施,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夯实基础条件。
渔井村 王婷婷摄
同时,我市还大力推动挂钩民族村工作机制,基本实现民族乡村挂钩帮扶“全覆盖”。推动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等“一书记三大员”工作力量下沉乡村一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走进位于蕉城区九都镇乌坑村的黄精种植示范园,成片的黄精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乌坑村地处九都镇西南部,属老区基点村和畲汉共居村。过去的乌坑发展相对滞后,如今的乌坑以林下经济开拓出绿色增收新渠道。村党支部书记钟瑞琴介绍,他们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种植黄精、淡竹叶、牛奶根等药材,规划建设500亩,基地自建设以来获上级部门大力支持,目前已建成360亩,其中畲药示范园约80亩。
聚焦民族地区发展所需,近些年,我市坚持指导和推动民族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各民族携手共进融合发展示范样板。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争取资金约8.57亿元支持民族乡村发展特色产业等,助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形成虎头水蜜桃、方家山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专业村和民族村寨旅游村。2023年,全市共有1个民族乡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民族乡、14个民族村获评2022年度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
半月里婚俗 夏斌 摄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灵魂。为激扬文化活水,留住乡村历史文脉,我市各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等闽东特色文化,依托“二月二”“三月三”等节庆,广泛开展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传统服饰展、少数民族民歌赛等活动,加速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创+”新业态,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同时,我市各地还积极创新文化传承机制,支持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通过特色课堂、教育传习、体验互动、交流展示展现民族多元文化魅力,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畲族祭祀仪式——起洪楼 许少华 摄
市民族宗教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携手各族人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窗口建设的宁德故事,着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陈容 通讯员 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