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宁川怀旧|叶亚明:母亲的求学生涯

2024-07-26 14:12:33 三都澳侨报

母亲王慎容生于 1927 年 3 月 26 日,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晚年的她,赋闲在家,常常为儿孙们追述当年的求学生涯。

她说, 自己家庭是漳湾较为富裕的一户,1938年春被送往宁德毓秀女子学校(小学)就读,因为年龄小,无法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常常哭鼻子,好久才适应过来。

毓秀小学是由英国人创办的基督教会学校,校长张福美,宁 德人,儿子叫龚幼翰,是个大学生。教师里有个乐师姑,英国人, 未婚,二十几岁,高挑个子,皮肤白皙,金发碧眼,性格活泼, 每到下午就带大家去登山游玩,大伙好不喜欢!还有一个陈师姑, 年约五十岁,住外国人居住区,已婚,性格和蔼可亲。师姑们中 国话说的很溜,有的还会说福州话!学习课程有国语、算术、常 识。师姑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不仅教学习,还教唱歌跳舞,去户 外活动,周日还带大家去作礼拜,大家觉得很新鲜,也很开心!

学生平时正装是蓝上衣,黑裙(裤),白袜,黑鞋,女生一 律短发。母亲回忆说,同学中有石希光、黄珠英。有一次天气 很好,黄珠英和母亲正在学校草坪照相,见同学张淑妃(宁德名人张祁仁之女)便相邀一起照相。母亲特别强调这是在毓秀小学 留下的唯一一张相片!

毓秀小学旁边是永生医院,也是教会办的医院,毓秀学生生病住院无论大小均不收费用。有一次母亲感冒住院,乐师姑陪伴 在旁,她父亲(我的外公)来探望,乐师姑问:“是不是你哥哥? ” 当时她父亲 33 岁,长相英俊,又显得年轻,所以师姑误以为是 哥哥。其实母亲没有哥哥。毓秀小学操场很大,下课时大家经常 在大操场玩耍,操场东有一道门,直通永生医院。

1938 年春,母亲大弟华平在永生医院出生,母亲说,她常常悄悄从操场边上 的小门溜出来,看望刚生下的小弟弟。

时光倒流到 1935 年。传土匪将洗劫漳湾,母亲全家暂迁宁 德城关,住在竹头街彭智康厝,邹云彬(邹世明父)一家也住此。 母亲同邹珠英(世明姐)很要好,她大母亲一岁,她俩一同去蕉 城模范小学(蕉城一小前身)上课。母亲先幼稚园读一学期,再 读一年级。当时学校校长是王克权(前任是朱功进,福安人), 一年级先生是郑长涛,二年级是郑诚,三年级先生姓潘,四年级 张祁仁,五年级林祖忠。同学有钟县长的女儿钟桂英及姚美蕊、林碧娥、蔡伟雯、林赞钦(七都人,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有黄建琛(后来的厦大教授)。模范小学每一年级只设一个班。

母亲在毓秀小学读书时,由于年纪小(12 岁),经常生病。 母亲说,她老想回家不念书了,甚至盼望着祖母去世,她好回去! “想来真是罪过!”忆到童年懵懂无知,母亲露出惭愧的表情。

每当特别想家时,母亲就悄悄蒙在被子里哭。这样毓秀小学 未毕业就离开了。休息一段时间后,母亲继续在漳湾读书。她还记得那时老师名叫肖祖棠,城关人。同学有阮道明(她表哥,后 参加城工部),孙瑞旺,刘传泰,刘祖雄,陈贵同等。1941 年秋, 她小学毕业,休学两年后,母亲进入宁德初级中学念书。宁德初级中学为宁德一中前身,学校很正规,学生一律穿校服,男生草绿色上衣,马裤,外扎皮带;女生也是绿色上衣,黑裙,扎皮带, 煞是精神!

1944年秋,为躲避日本人轰炸,学校搬往霍童,设在霍童 宫庙内。宫庙前台阶多,但不高,有老太太就坐在那裹脚。宫庙 前做操场。女生宿舍在操场边,对面是厨房,与霍童小学相邻。 宿舍床铺两层,同学周淑芬是外地人,很胖,睡觉时居然从上层 摔下来……

因是战时,学校经常搞训练,教官陈序章(南埕人),别出 心裁,他说现在是新时期,没有小姐,女生必须打赤脚。于是, 一群穿裙子的女生,光着脚,有模有样地在霍童街走过,引无数 人讪笑:“看,一群‘猪姆’过街!”战争时期,实行半军事化, 学校未搬之前,师生经常在城关校场坪露营演习,女生也参与站 岗放哨。学校搬到霍童后则去邑板村露营。学生们用被单当帐篷, 在那里吃和住,半夜“敌人 ”偷袭,引来一片哗然和惊叫 ······ 学生特喜欢露营演习活动,以便放松精神,磨练意志。说到这里, 母亲显得很得意!

母亲清楚地记得,初级中学的语文老师是郑诚(八都云淡下 汐人),数学老师章茂勋(霍童人),那是几十年的老教师了,很有造诣。体育老师孙瑞炳(漳湾拱屿人,后去台湾),动植物老 师黄孝超(城关黄厝里人)。

说到黄先生,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他的儿子黄友树。友树比母 亲和其他同学小好几岁,为小学生,很顽皮,女生平时喜欢跟他 一起玩。有一次,他将考试试题透露给女生们,不曾想被黄老师 发觉,便更换考题,还把儿子痛打一顿!

学校放假时,母亲常帮助照看两个年小的弟弟。母亲的父亲 极注重亲情,为人和蔼,同名人黄以褒先生常有来往,城关一些 名流来漳湾,也常住她家。当时有个盐(务)区长就住母亲家, 他身材壮实,人称“傻瓜区 ”,恰好母亲大弟也长得壮实,穿个 外套,母亲的同学也都叫他“傻瓜区 ”。她们逗他:“区长怎么接 电话? ”口齿不清的他马上学着说:“喂!喂!你是谁?我是鲜 鱼掌(盐区长)!”逗得大家笑弯腰!

母亲的同学也常来串门,大家一起说书讲故事。同学们和两 个弟弟特别喜欢听“三国”的故事。母亲有个亲戚叫大志公,爱钓“田 鸡 ”,住濂坑老家,双方常有来往。两个弟弟一看到他,便给他 泡浓茶,缠着他讲故事。他虽没文化,但讲起故事娓娓道来,说 到“三国 ”时更是眉飞色舞:“曹操兵马八十三万,鞋脱(掉), 袜脱,趟过(河)去!”弟弟和同学们开心极了。

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求学往事,在晚年的母亲记忆里,仍然 鲜活如新。  □ 叶亚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