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深度 >

“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4-06-28 09:16:51 三都澳侨报

编者按:

他们是我区科技工作者中的优秀代表,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实际行动有力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展现了我区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面貌。从今起,将陆续展示“最美科技工作者”风采,引导和激励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

科技育人 杨长友的科教创新之路

杨长友是蕉城区第五中心小学的科学教师。每天踏进教室,他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他的课堂上,科技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通过日常教学一点一滴融入学生的心田,激发着年轻心灵对创新的渴望、对实践的探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敬意。杨长友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科技育人,文化润心”的教育新篇章。

初心:科技社团的诞生与成长

2017年的夏天,杨长友带着对科技的热忱与对教育的执着,响应蕉城区科协的号召,播下了科技创新社团的种子。初衷简单而纯粹,杨老师希望为学校里的孩子们,尤其是那些来自农民工家庭的学生,开辟一片探索科学的天地。他知道,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生活中缺乏接触科技、展现创造力的机会,因此,他决心为他们搭建起一个能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台。

社团成立之初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吸引并维持学生的兴趣,他没有选择简单的“灌输式”教学,而是采取了“寓教于乐”的方式。“我就是想给孩子们搭个台,让他们在玩中学习,从科技探索中找到乐趣,同时也慢慢懂得传统文化的美好。”杨长友带着孩子们做模型、搞实验,让科技变得好玩又实用。从航空航海模型的制作到参与省、市级的科技竞赛,他一步步引领着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实践中汲取知识,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

交融:科技与文化的和谐共舞

科技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们如何操作机器或编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在杨长友的精心筹备下,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科技实践活动应运而生,它们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与未来的窗。

他分享道:“我带孩子们去实地看看那些老房子,用现在的科技工具帮他们揭开古建筑的秘密。这样做,他们不光掌握了科技的用法,还自然而然地对老一辈的东西产生了兴趣。至于做黄家蒸笼的项目,学生们从查资料、跑现场到访谈非遗传人,都是亲自动手,这个过程让他们学会了尊重传统。”学生们手握湿度计、照度计解读古建筑的设计智慧,亲身体验柳杉片手缚技艺感受传统技艺的精髓,既增长了科学知识,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成长:在挑战与荣誉中前行

科技教育之路并非坦途,它需要教师的坚持与学生的努力共同铺就。在指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过程中,杨长友见证了孩子们从初学者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小小科学家。

2021年,护城河水环境调查项目不仅让学生们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在省、市级比赛中摘得桂冠,这一过程充满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以及解决问题的历练,杨长友总是那个耐心的引导者,鼓励孩子们面对分歧,学会沟通和协作。他说:“看着孩子们从开始的争执到后来的默契配合,我心里真是乐开了花。他们不仅学会了科学技能,性格也变得更坚韧、更有团队精神了。”

荣誉是努力的见证,也是继续前进的动力。杨长友在历年来的辛勤耕耘中,收获了“年度优秀科技辅导员”等称号。“我是一名科技辅导员,我自豪,我坚持 !”在荣誉的背后,他看到了自己作为一名科技辅导员的责任,那就是不断学习,紧跟科技前沿,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年轻人。

展望:科技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谈及未来,杨长友的眼中闪烁着对科技教育无限的热爱与期待。“路还长,我会不断学习,尝试新方法,给孩子们更多机会去表现、去挑战。一起努力,让科技教育在蕉城,甚至更大的舞台,闪出更亮的光。”他计划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社团的内涵,引入更多前沿的科技元素等,同时也将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让孩子们在科技的海洋中也能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杨长友一路走来,证明了科技教育不仅能够启迪智慧,更能滋养心灵。在这条道路上,他用爱与责任,为学生们搭建起了一座通往未来世界的桥梁,他正在以自己的行动为“科技育人,文化润心”这一理念写下最好的注脚。  □ 张清英

徐赛花:农技推广三十载 真情服务为“三农”

徐赛花,金涵畲族乡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干部,同时,她还是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蕉城区科技特派员。近30年来,她扎根于乡间沃土,以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极推广“五新”技术,带领农户增收致富,为金涵畲族乡农业蓬勃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扎根乡间,播撒科技的种子

农校刚毕业那年,徐赛花就带着对科技的热爱和专业的知识,踏上了前往金涵畲族乡的道路。她心中怀揣着一个“绿色梦想”——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带到田间地头,让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帮助普通的老百姓实现致富梦想。徐赛花深知,对于许多普通农民来说,科技依然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概念。因此,她决心成为农户与科技之间的桥梁,让科技的力量真正渗透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尤其在农业领域。”徐赛花常说,“她坚信,科技的力量能够帮助农户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实现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多年来,她不怕苦、不怕累,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与农户们并肩劳作,耐心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困扰。除了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她发现,许多农户在农作物搬运上承受着巨大的人力成本压力,同时还面临着野生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问题。她迅速行动,引导农户们安装了便捷的轨道车,载重可达400公斤,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还推广了太阳能电子围栏,有效阻止了野生动物对农作物的侵扰。徐赛花的这些举措,为农户们揭开了科技神秘的面纱,也让农户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成为了他们的知心朋友。

示范推广,带动粮食生产

多年来,徐赛花潜心钻研粮食作物种植栽培技术,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推广,致力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长久以往的努力使她能独立完成农业的试验、示范、推广项目。

在省级优质甘薯推广项目中,徐赛花负责在金涵乡的实施工作,通过品种展示和轻简化栽培试验示范,她建立了两个示范片,累计示范面积达262亩。经过细致的物候观察记载,徐赛花深入了解了新品种甘薯的生长规律和需肥特点。她发现新品种不仅长势旺盛,而且抗病虫害能力强,更关键的是它们对于土壤和养分的需求也有其独特的规律。这一发现为她后续的栽培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甘薯优质品种在蕉城区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徐赛花的指导下,农户们逐渐掌握了新品种的种植技巧,甘薯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她还主持或参与示范推广项目10多项,累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达20个,建立示范片30个,示范面积2.09万亩次,配套试验课题8个,累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70户,辐射带动667户农户,在国家级CN刊物上发表独立撰写的专业学术论文3篇。

科技培训,农户的致富引路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徐赛花非常注重农户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她定期组织农业科技培训班,邀请专家为农户讲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和市场动态。2021年至2023年,在高墘村、金涵村、后溪、上金贝村举办了7场《驻金涵乡科特派工作站农业“五新”技术培训班》现场培训班,培训人数约200多人,培训技术骨干55人,服务农户人数达200多人次,服务合作社与家庭农场16个。

除了技术指导与培训,徐赛花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助力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她的努力不仅让一大批农户走上了致富路,还为自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遴选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蕉城区科技特派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徐赛花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组织的高度认可。她荣获了“2020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个人”“区级优秀科技特派员”等称号,并在2022年度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她为乡村振兴所作贡献的认可。

徐赛花,这位充满热情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已经坚定地踏上了用科技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的征程。她表示,身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她将以严谨之心深耕学术,以勤奋之志钻研知识,以热情之怀服务农民,全心全意把所学的知识送到农民的心里、农户的田间地头,不断为广大农户带来新知识、新科技、新理念,以科技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进程。  □胡苏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