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家园风物|吕玉铃:霍童溪中的那尾鱼

2024-06-21 11:00:45 三都澳侨报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午后的阳光下,镇子前的那条溪岸边,来了一群人,有二三十人之多。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站,或蹲,或俯下身去,神态各异,面带兴奋。他们虔诚的姿势,认真的神情,集体将专注的目光投向水里。水声潺潺中,背光下,不见水色,仅见溪底石块的颜色,光滑铮亮。另一面仰面朝天,正对着众人的目光。

游过来,游过去,一忽上,一忽下。水中闪烁着点点亮色,泛出与水底石块一样的颜色,眼力不行的人,真看不清晰。有人看清了,欢呼着,指指点点,评头论足。

这是一群带着环环斑点的鱼,几乎与水底石块同色,在水中飞快地游来游去。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体现了鱼类的智慧。虽叫不出名字,估且称其为溪鱼。人们争相拍照,用手机、相机,更多地用各自的眼光,将其定格下来。

这群水族生灵,在霍童溪里游戏,下游就是碧波万顷的三都澳,它们却在此止步,不再贪恋大海。它们不是鲤鱼,没有跳进龙门的远大抱负。鲤鱼游进大湖,游进大江,游向大海,跳进龙门,理想才得以升华。鲤鱼一路的历程,期间遍布于江河湖海的许多渔网,在等着它们。它们中大部分撞入网中,苦苦挣扎而不得脱身,最终成为人们口中的美味。

这霍童溪中鱼,个头小,只有人的大拇指粗细,其理想也微小。它们满足于山涧瀑布,满足于这小小的溪流。它们来自何方?它们来自于鹫峰山脉。这溪流,从上游的鹫峰走出,从闽地的古老走来,她是有故事、有历史、有内涵、有文化的:霍童溪,福建省唯一不受污染的母亲河,全长一百二十六公里。

霍童溪的那尾鱼,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子孙众多,从此遍布溪流。当它们游经霍童时,被一声声悠扬的渔歌吸引,驻足停留。它们中一部分,从此不肯离去,静静地聆听先民的教导。

霍童溪边的石桥村,其美丽的景色吸引了黄鞠辞官携眷来到这儿。他是有史料记载的闽东最早的一位文化名人,被誉为“中国开凿隧道水利第一人”,他先后完成了霍童溪南岸斩龙腰通水道的工程以及河北岸的水利工程,将中原农业先进技术进行了大力的推广,千余年来,世人赞颂不已。驻村停留的鱼儿,耳融目染,沾上了文化气息,植入超脱世俗的理念,钟情于这一方山水。

它们有时候也沿溪水向上洄流,练习脚力,磨练意志。霍童溪在下游入海处,静若处子,默默流淌,展现其柔和优雅的静美。但在溪的中上游,坡度大,也有激流险滩,也有雄壮大气。鱼儿向上流游动,不亚于跳龙门。

在霍童溪的一隅,龙生云气处,大石小石错落在溪畔,湾成一个小石滩。古人爱石,石滩便成了文人墨客抒怀的最佳场所。《闽都别记》有云,闽境之山,西则武夷,东则霍童,霍童山素有“海上仙都”的美称,道教称其为“霍山”,传说这里是“司命之府”,霍桐真人曾在此修道。以柔克刚,本是道教处世哲学,霍童溪有柔的一面,也有刚的一面,柔终究克服了其刚性的澎湃,霍童溪从此有了道家思想的浸润;霍童山佛道并举,《华严经》记载:“不到支提枉为僧”。这是佛的领地,霍童溪又被赋予了佛家的庄重与神圣。

这条集儒释道三家文化于一体的溪流,岂不至柔、至刚、至尊无上?浸染着霍童溪文化的那尾鱼,及其众多子孙,泰然自若,悠哉悠哉,宠辱不惊。它们既享受世俗羡慕的目光,也陶醉于自然天赐的水中世界。它们在水中的砂石缝里,捉迷藏,在水中飘荡的龙须草丛中,荡秋千。

我的目光随着鱼儿游动,陶醉于鱼群的快乐中,我也成了它们中的一尾鱼。  □ 吕玉铃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