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杂文随笔|陆宜根:春意之闹数教犊

2024-06-21 10:58:39 三都澳侨报

春从哪里找见?朱熹直言“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他之前的毛滂说“春态苗条先到柳。”唐代 诗人孟浩然又是从劳动者劳动见春:“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闽东山区的春意之闹,窃以为还数老犁手的教犊歌谣:“直田直直驮,脚摸犁河。犁沟光光,犁泡珠珠,目睭着看,耳朵着听,心间着记,学也会哦……弯田弯弯驮,脚摸犁河。田头丘尾,转头抹角,前脚定动,后腿莫定动。三犁一耙,莫错莫错!”

根据考古发现,古田屏南一带三代之周就有人类聚居。可惜不曾有采诗官来到这里采风整理这些方言民谣,只今也是你传句把他传句把,零落在民间谈笑之间。春耕驶牛老手说,水牛岁半就要下地学犁田。牛犁的田和拖拉机耕的地相比,牛犁土壤一百八十度多翻身,翻身过程卷卷而起,形成犁泡,故有“犁泡珠珠”的驯唱之词。而“犁沟光光”犁得比拖拉机更深,犁泡内卷过程也会引起土壤松动,入水容易溶化更有利于秧苗成长。

牛犊初上牛轭,气极生躁,蹦跳挣扎,不听使唤是常态。所以要有一人在前边牵着牛鼻走,最好自然是平时与牛建立感情的牧童了。时段的选择最好在傍晚薄幕,古田话讲“教牛三暮”,头尾三个傍晚就教会牛犊犁田。头两暮牵者都在牵,第三暮放手,人只在前边引路就行了。当晚牧童往往饲以美味好草,古田话叫“菅”以次鼓励。

牛听人话,最初的驯牛师也应是牧牛人。牛鞭就地取材,便是毛竹的枝条。这鞭子细细不粗,相当柔韧得劲,打在牛身上会疼却没有伤害。家里小孩不听话,大人也往往用这东西来教训,古田话叫“驱犁。”而驱动牛行叫“策、策。”此字正切造字本义,金文上部是“竹”,下部是“片”和“斤”,合起来表示用斧子劈成的竹片。让牛止步或住嘴不吃庄稼古田话叫“铎、铎。”铎是古代响器,形似大铃,有舌,振舌发声,古人为找牛方便配以牛铎,铎也在发布政令或战事时使用。其中也有令行则止鸣锣收兵的意味吧。

记得老家老犁手给孩子们出过一道题目:“一百头牛一百髻稻草,大牛一头吃三髻草,小牛三头吃一髻草。问大牛小牛各几头?”小孩子大眼瞪大眼,一时哑然。老犁手没上过学,却提醒上过学的孩子道:“一加三等于多少?再以一百除以它又是多少?”这也莫不是口口相?  □ 陆宜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