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时光印记|蔡光:外表诗韵

2024-04-24 09:27:24 三都澳侨报

外表村距离桂林有千里之遥,但两地似乎灵性相通,是前世有约。这里的山塑起桂林的山魂,这里水流淌着漓江水那股楚楚的灵性,这里的溪边也站立一棵盘根轧枝的古榕树,正以谦逊姿势等待见证刘三姐和阿牛哥的定情激动人心时刻到来,也许还要等到一千年上万年。然而,嵌入人们脑海的“小桂林”之美誉,果真名不虚传。

外表村之名从霍童溪流中演绎而来,清康熙《宁德支提寺图志》记载,霍童溪源头来自三地,但外表村却位于咸村和瀛州二流合一之畔。这里四周的山峰摄入桂林山魂。

一条通往县外的公路如白色带子般从村里轻轻地穿越而过,它有意无意间就把村的房屋和溪畔的那片茶园分隔得泾渭分明。伫立村口一眼望去,村前这片百亩茶园里修剪整齐,茶树好似绿荫铺就的广场,风呼呼地吹过,似乎绿色的波浪一层一层地晃动。茶是村里支柱产业,是村民们种在大地的绿色财富。

为着外表村的旖旎风光,我己经来过多次了,领略它的桂林山骨水肉,别具一格的风趣。今天是参加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主题不是楚楚动人的风景,而是古色古香的古民居。晒得皮肤黝黑而又壮实的年轻小哥,举着采风的旗帜,在灼热的太阳下,晒得衣服透出汗湿,他热情地带我们穿越在古民居,行走古街巷中。他的解说,让我们认识古民居的前世今生。

林姓百间大厝,它建于清朝光绪年间,高三层120间房间。走进经受百年时光洗涮的门楼,精湛的古代建筑技艺让人惊叹,这哪里是观看古厝,仿佛是欣赏古代建筑艺术品,天井两边侧房的窗户上雕刻形态各异的人物花卉,每一组雕像里都展示一个励志和吉祥的典故,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雕刻,经不住百年日光的蚀食,不少已经腐烂,模糊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身影。罗源县我老家村里也有一座120间古厝,结构跟林姓百间大厝一样,简直是复印件,前有门楼,后有小姐闺房。老家古厝地处偏僻,虽然没什么游客,但县政府时有拨款修缮维护。大厝里住户告诉说,当地政府从没拨过修缮维护款,修缮维护全靠居住里面三家人,他们打理着大厝的整洁,守护大厝的容光。

古街里的街尾亭屹立在一片寂寞中,带路的小哥说,街尾亭建的时间比林姓百间大厝还早些年月呢。古街连接着霍童溪一个渡口,到周宁县山区一带的货物,一担担被挑夫们挑走,街尾亭是供他们途中歇息和避雨的,曾经他们留下的脚印,已蒙上岁月的埃尘,匆忙的身影连同疲惫已随风远去。而今的街尾亭与时俱进转换了人间角色,接待着一茬茬远道而来的游客。我悠闲地坐在亭里的长条椅上,抬头仔细地打量每个地方,品味着悠久的弥香。一座街尾亭,其实也是一页历史,见证着不同时代不一样的世界,截然不同的生活图像。

山脚下一条哗哗流淌的水渠引我注目,在如今遇到罕见的大旱时日,翻滚的水流源源不断地流进数百亩田园里,庄稼依然一片绿意盎然,笑傲着天上那轮火辣辣的太阳。这条渠是上世纪集体力量的产物,村里男女齐上阵,靠着钢钎和锄头,打通一座山,挖出一条数百米长的山洞,引来了一渠的溪水。不禁想起了中原的红旗渠,也想起了与外表村一座山之隔的琵琶洞,那是隋朝谏议大夫黄鞠带人历时十多年以火烧水浇法,开凿出琵琶洞引水灌溉霍童溪北岸万亩良田,入选第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漫步沿溪而建长长的防洪堤,穿越在小桂林的山光水色中,三五米高防洪堤用溪里石头砌起,那些石头经溪水打磨光滑,依然鲜活着当年光彩。堤内堤外绿树成荫,餐厅,住宿,帐篷露营,烧烤组成一道风景。溪边一棵盘根轧枝的古榕树,虽然少了刘三姐阿牛哥修成正果的定情色彩,但依然吸引着游客的最爱,喜欢在树下行走或者坐下休息,不由自主地抬头仰望树上枝叶,似乎那弯弯曲曲的每一根枝丫里,都打结着一个让人心跳的爱情故事。

我喜欢外表的竹排,那种跟武夷山星村一样翘着头的竹排,坐在竹排中间的竹椅上,由撑排人一根竹篙点水漂流,清澈透明的溪水就在脚下,溅起的水花落到脸上荡漾着丝丝清凉,比漓江坐船游览更觉得亲水,更透着几分原始的趣味,虽然没有九马画山著名景观,但在两溪汇合处的山上石壁,像挂在青山上一块大银幕,一年四季变幻着颜色,给人深藏不露想象,春夏之时绿草和花开点缀其间,描绘一帧风光,可惜,今年大旱,附在石头上面的花草枯黄了,像覆盖一层黄色的大毛毯。

倘佯外表村里,村民新房整洁漂亮,乡土气息浓厚,我惊见村民们新建房子前的花坛别具一格,心灵手巧的他们,用被溪水洗光的鹅卵石,一层又一层地砌起来,纹路多像贝壳啊,一个精致好看的艺术品。党的乡村振兴政策,照耀着外表村的华丽嬗变,村民们在精心创作自己富裕生活的艺术品,唱响岁月静好之歌。  □ 蔡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