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们都知道这是民族英雄文天祥《过零丁洋》里的诗句,虽被漫长的千年时光洗涤,但依然脍炙人口。而《玉堂制稿》的残句“分明贮秋汀一角”作者陈显伯,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似乎是溟溟之中上苍一次巧妙的安排,在南宋潮起潮落的官海里,演出一幕伯乐和千里马的真实剧情,为那个摇摇欲坠的南宋江山和政治舞台,凭添一把英雄的气息,给中国历史留下浩气长存民族英雄闪亮的光辉影迹。
宝祐四年(1256),作为朝庭考官的陈显伯慧眼识珠,才华出众的文天祥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被评取及第第一。从而,金碧辉煌的朝庭大门为文天祥徐徐打开,那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啊。他的远大抱负如鱼得水般有了施展的用武之地。可惜没落的南宋,就像滑下悬崖上的马车,已无力挽回,他澎湃的热血,演绎出中华民族英雄的壮举而名垂青史。
陈显伯是罗源县洋头村大善自然村人,坐落在罗源县境内海拔最高的飞仙岩之麓,四面起伏绵缠不清的山峦,整整齐齐地环抱一个长方形的平地,活像文房四宝中磨墨的石砚,洋头和大善两个自然村中间仅隔着小路或水沟,犹如一对其妙无穷的连体姐妹让人思量,大善村落在磨墨一端,而洋头村落在架起墨条的一端。也许正因为这块砚石的文气浓厚缘故,给乡村带来浓浓的文化底蕴,世代墨香,人才辈出。村面前百亩良田勾画出一马平川的美感,田上长出的稻谷一往情深地哺养着一代又一代村民。
壬寅年夏末秋初的一个周末,我们一群人从傻傻燥热的城里来到凉风习习秋意撩人洋头村,探寻陈显伯的故居,触摸那条庚续千年的文脉,呼吸看似遥远实则并没远去文化古韵的清香。
村支书张荣健和年过七旬谢步金热情地领我们走在丰厚人文地理的乡村古巷,荡漾着古戏台的记忆,穿过基督教堂,聆听着远去的故事,漫步田园的村道,两旁田里弯腰灌浆的稻穗,谦卑地鞠躬。
不觉间,已到了陈显伯故居。故居坐落在横卧村尾一座小山边,也就是那块石砚最窄的那处边沿。
从村道左边拐入两旁都是稻田的甬道,甬道很短,听说一截已沉埋在村道的水泥下。踏着甬道的石头,踏响沉默千年的历史,上马堂的两根石柱犹如哨兵站立,中间卧一块长方形石头被尊称为上马石,那是供官员上下马垫脚用的。
缓步从门亭走进去,宽宽的天井两边围墙包围,地上也铺着砖石,踏上七级台阶就到故居厅堂,房屋为木质结构,4扇5柱,是北宋末开始建的。据记载,陈显伯任吏部尚书时曾回到出身地,造“锡街”,修缮祖屋,进行了扩建,修起围墙、建门亭、铺甬道。解放后,村里学生就在厅堂上课,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搬入新建学校。时下,罗源县政府已把故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油诗“洋头虎叼猪,洋尾出尚书。”说得就是陈显伯在这房子出生时,洋头村家猪被老虎叼走。因“猪”和“书”在当地方言是偕音,后来陈显伯官至尚书,悟性高的人,把两件事联想到一起,流传至今。
故居曾经历了几百年风雨,见证了朝代兴盛和衰败,不曾想到1934年遭了火灾,成了一堆让后人无比惋惜的灰烬。在一片废墟之上,陈氏后人在原址重建。火灾起因与罗源县红色革命兴起相关,烈士阮在永和谢信周,在大善村建兵工厂并造枪成功,惊动了邻村上地的民团。他们当即派二三十团丁进村围剿,村里人上山躲避,民团找不到人,又见不到兵工厂的影子,一怒之下,干出愚蠢至极的事,放火烧村民的房屋。顿时,村里火光拔地而起,浓烟滚滚,犹如黑压压的乌云把天空遮盖得漏不下半点亮光。大火过后,大善村27座房屋烧毁了24座,连陈显伯故居也未能逃过此次的火劫,仅存了围墙、门亭、旗杆碣、甬道。幸免的三座房屋,其中两座人家娶的媳妇是上地村人,媳妇哀求民团族人手下留情。还有一座地处偏僻,且因浓烟遮盖未被发现,才续下不幸之中万幸。
说到这时,谢步金老人脸上荡漾着惋惜:“全村27条栋梁,被烧了24条。我父亲说了多次,我记得牢。尚书厝烧了,里面的文物也烧没了,太可惜啊。”
站在故居的厅堂,一览房前一垄一马平川的稻田,再纵情地放眼远眺面前高山顶上凹凸的山峰,酷似文人案头的笔架,这应该叫做笔架山啊,在堪舆学上有名的出人才风水宝地。难怪这座房子里,出了几代文人官员,陈显伯父亲赠通义大夫陈千能,特奏名第一名陈缜,南宋词名家陈偕,他的词《八声甘州》和《满庭芳》两首《全宋词》收录。
风从笔架山吹下,摇曳着绿色的竹海,又吹过田里稻谷,迎着厅堂款款而来。白云朵朵,衬托着蓝天的背景,变换着各种姿势也从笔架山顶往这边飘移。
风在我耳边悄悄地说陈显伯知识渊博,不信吗?宝祐二年(1254),太子赵禥封为忠王,陈显伯为讲官,东宫建资善堂时,陈显伯又被选为讲读,忠王对其他先生都不满意,唯独对陈显伯大加称赞:“陈先生循循善诱人。”
云也告诉我说,陈显伯热心教育培养人才的卓见远识留名青史。1241至1252年,他出任长汀县令时,拨盐息钱作为教育经费,扩建学舍,培养了许多学子。他辞官回罗源县后,“构松亭书院于沈尉桥之北,设四斋,置廪田,延师讲学,费皆己出,罗源人文蔚起,出了10个进士。”
厅堂的泥地似乎在蠢蠢欲动,也要传递着陈显伯乐善好施,为民排忧解难的美德,这是封建社会辞职官员的举动,实在难能可贵。松山镇八井村用上“陈伯井”的水,告别了没有淡水岁月,县城东门外建的“陈公桥”,行人不再为潮汐无法过度而烦恼。县城的“府前街”,是罗源人民给他立的纪念街。
洋头村的文化呈现出中西合璧多样化,矗立在村中的基督教堂,是西洋文化与当地传统文化的兼容,多了包容和宽度。获肯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张光旭,1956年任福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后任主席,先后被选为福建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福建省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其弟张光斗博士,曾在上海复旦大学当过教授,其它兄弟也有博士,一众兄弟多人获得博士,这在山村确实也是少见的。从洋头大山走出去谢兆雄,化工科学方面成就占有一席之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殊荣,现在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和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时下,张荣健书记带领群众正致力乡村振兴,硬化两条机耕道路,开辟300亩村级产业园区种植漆树及林下药材,让浓郁的历史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和革命老区基点村的建设。
太阳西斜,洒下一层灿灿的金光,涂抹在洋头村的山山水水里,像一幅描金的彩画。车已离开村里,行驶在绿色的竹林里,透过竹林隐约还能看见洋头村,身上似乎还沾着浓郁的文墨香味,我在心里呼喊,洋头村的明天会更好。 □ 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