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蕉城要闻 >

科研攻关 一条鱼富裕一方人

2024-02-07 11:55:37 三都澳侨报

“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这首描写大黄鱼的歌谣吟唱千年,流传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主政期间,这样说:“这是我们闽东很重要的一个资源,既要把它保护好,也要把以养殖业为代表的海上经济带动开发起来,让老百姓都富起来。”

如今,蕉城区依托三都澳得天独厚的资源,通过提质养殖、做深加工、拓宽市场、打响品牌,不断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2023年全区大黄鱼养殖产量66000吨,产值37.6亿元,产销量占全国85%以上,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10亿元,唱响“国鱼”新品牌,一条鱼富裕一方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过度捕捞和粗放的作业方式,宁德大黄鱼资源几近枯竭,海洋生态环境惨遭破坏,不少沿海渔民就此“歇业”。

如何把大黄鱼从“濒危名单”中拉回来?三十多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当地大黄鱼育苗技术专家刘家富递交的《关于开发闽东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的报告》上作出批示,要求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

这场及时雨,为大黄鱼养殖技术深化研究提供了思路与资金支持,更为科技工作者持续攻关增添了信心与力量。

经过三十多年努力,如今大黄鱼已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成为畅销全国、享誉世界的“国鱼”。一条条大黄鱼,重新“游”回了百姓餐桌。

站在蕉城区三都镇青山村,俯瞰大海,一幅“海上田园、多彩渔村”的诗意画卷便在眼前拉开。与眼前这般“海清水净”的海上田园风光不同,曾经的三都澳,因为盲目扩张,一度陷入“无证、无序、无度”的状态,不仅带来了海面脏乱、水质污浊等生态环境问题,而且造成渔业病害频发、水产品质量下降。

2018年,蕉城区决心守护蓝色“粮仓”,在三都澳海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蓝色土地革命”,立足“全面清”,聚焦“规范养”,突出“长效管”,打出“组合拳”,铁腕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探索走出了一条依法用海、规范养殖、多方共赢的改革之路,清退渔排28.19万口、贝藻类62000亩,清理海漂垃圾60996.47吨、泡沫浮球223万个。

蕉城区秋竹村养殖户曾祖光说,原来4*4米的小网箱统一换成了36*36米的深水大网箱。虽然养殖面积大幅缩减,但由于网箱深度由4米变为12米,容积率扩大了三倍,养殖密度下降,鱼病明显减少,产量、品质、价格都显著提高。

海上崛起新田园,鱼跃人欢好“丰”景。从小网箱改为深水大网箱养殖后,单个网箱产量达80000斤以上、提升近40倍,收购价格也从每斤15元左右提高到25元、提高66.7%。

目前,全区共有大黄鱼加工企业52家,大黄鱼加工生产线有40多条,加工冰鲜大黄鱼、条冻大黄鱼、鲜卤大黄鱼、半干大黄鱼、盐渍大黄鱼、糟黄鱼、“三去”大黄鱼、黄鱼鲞等8个系列产品、90多个品种。多家企业的大黄鱼产品进入了沃尔玛、新华都、永辉等大型超市和全国各大水产批发市场,21家企业开展“互联网+”业务,有效拓宽了产品销路。

昔日的“海上棚户区”已变成“海上田园观光带”,碧海蓝天、渔舟唱晚的海湾美景吸引了如织游人纷至沓来。2023年,全区海上旅游人数达6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亿多元,蕉城以奔跑的姿态昂首在“渔旅融合”的道路上,焕发出大黄鱼产业新的生机与活力,蕉城富有海岛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也越走越宽。

以“一鱼”撬动“一游”、以“一游”带动“一鱼”。蕉城区积极把大黄鱼作为城市名片,开展大黄鱼捕捞季、黄鱼宴、大黄鱼产业发展论坛、大黄鱼书法摄影展等多种活动形式的大黄鱼文化节,并探索打造“黄鱼菜肴+旅游”产业化新模式,带旺一批美食旅游路线,推动大黄鱼产业与美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产业进无止境,蕉城正乘势而发,全力实施“国鱼计划”,着力构建大黄鱼养殖产业链,打造大黄鱼集群经济圈,推动大黄鱼产业与美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擦亮“国鱼”金字招牌,全方位塑造,宁德大黄鱼全国文旅中心,续写一条鱼富裕一方人的发展新篇。  □李加进 郑倩倩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