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进入腊月,临近春节,我的家乡——闽东福安市,不论是海拔高的北部山区乡镇,还是紧靠大海的南部沿海乡镇,亦或是西部畲乡人民,自古延续着民间酿米酒过年的传统习俗,不仅慰劳自己一年劳作的艰辛,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也热情接待过年时走亲访友的客人。
福安市的家酿米酒分为红酒和白酒。红酒亦称“老酒”,“范坑老酒”“晓阳老酒”“溪潭老酒”都挺出名,“白酒”并非平常所说的高度酒,而是福安人对家酿白色米酒的称呼,家乡人喜欢喝溪尾镇的“冬白”,当然各地各家的家酿米酒各具特色,很难分出伯仲。古往今来,过年用米酒接待客人,是福安人的传统美德;把酒迎风,彰显福安丰富的酒文化,魏晋嵇康说:“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足矣。”张正见的《饮酒》:“当歌对玉酒,匡坐酌金罍。竹叶三清泛,葡萄百味开。风移兰气入,月逐桂香来。独有刘将阮,忘情寄羽杯。”更有宋代欧阳修的:“酒逢知己千杯少”。
一壶家乡米酒,弥漫着浪漫色彩,增添了过年的气氛。在家乡一到过年,每家每户都要备糯米、酿米酒,少则几十斤,多着几百斤,或自己品尝庆贺农耕丰收,或送亲朋好友聊表心意。它富含维生素、葡萄糖,十多种氨基酸,被人们称为“液体蛋糕”,民间素有“米酒粮食精,越喝越年轻”的俗语。
立春将至,街上五颜六色的祭灶糖充满糖饼店,脑海里又浮现儿时“祭灶”,兄弟互相串门喝米酒、划酒令,相聚相敬的情景。福安“祭灶”为腊月二十三,现在时髦称“过小年”,“祭灶”这晚,家家户户吃完晚饭,洗净锅灶餐具,然后摆上水果、糖饼、点上香烛供请灶神。
老家是座明清时代古民居四合院,祖辈几代蜗居在这座土木结构房屋里。那时父亲、叔叔、堂叔伯,和睦相邻、相敬如宾,居住在房屋的四个角落。每年“祭灶”过小年,兄弟们按年龄大小,依次轮流叫唤到自家相聚,把酒欢饮、划拳猜酒令,从黄昏6时许开始,一直闹到午夜仍有不散席之意,大有一醉方休之态。
记得那时,我刚走出校门,初入农村基层工作,连沾口散装啤酒,都觉得跟喝“猪泔水”一样酸溜溜的,无法咽下去。后来在过小年时,与兄弟们相聚,一边猜“福安枚”划酒令,一边喝自家酿米酒,才使我慢慢长进。那时“福安枚”是宴桌上的主角,吉祥话非“福安枚”莫属。如今,朋友相聚高兴时猜枚划酒令,几乎都是简单的数字枚,很难听到传统的“福安枚”,只能偶尔在结婚宴席、生日寿宴、乔迁新居的“大桌”上,听到祝贺的传统“福安枚”。
“福安枚”很有讲究,不像数字枚那么简单,它含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吉祥寓意:划拳时喊出的数字,不能把一喊成一,二叫成二,而是用吉祥词来代替。如:一品高官、二状元、三说“财到”、四是“喜到”、五为“发到”、六称“寿到”、七叫“七子”、八则“八仙过海”、九乃“九世同居”、十誉“大大发”。
“福安枚”很不容易学,出拳和头脑很难一致,常常都是初学者惨败而喝酒,“福安枚”划拳还有许多讲究,开始划拳前,两人要各握拳头先“带帽”三枚,结婚是“喜到”三枚开始、乔迁“发到”带三枚、寿宴则是“寿到”三枚,以表示与对方亲如兄弟。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与时俱进,已发展到“带帽”一枚就进入划酒令。
如今,堂兄弟们随着生活的富裕,陆续建新房搬出老家、乔迁新居,东南西北,很难再像从前那样相聚老房过小年、喝酒划酒令了。
回想起那时代“祭灶”过小年、猜“福安枚”划酒令的乐趣,顿时过年的滋味,又萦绕在眼前......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叶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