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小年如约而至
调和鼎鼐的灶公灶婆神位前摆满了灶糖
据说,这一天灶神要上天述职
所以家家户户会敬献饴糖
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
以求给来年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吃灶糖”“祭灶王”
寄托着百姓对美满生活的向往
古代物资匮乏
古人却特别重视小年祭灶
为了避免集中在同一天祭灶而引发争执
宁德地区逐渐形成“官三民四乞食五”的习惯
即廿三、廿四、廿五三天
一直延续至今
“灶糖!各式各样、新鲜出炉的灶糖!”1月31日上午,卖灶糖的吆喝声伴着香味自蕉城区金涵乡琼堂村小巷内徐徐传向远方,让人回忆起每年独属中国传统农历小年时刻的“甜蜜”。
上午八时,灶糖手工艺者卓文章便起床准备制作灶糖。倒入白砂糖、麦芽糖熬煮至沸腾后逐一加入米干(大米加工品)、芝麻、花生,翻炒过后趁热倒出压实、定型,进行分割装袋……“农历小年夜,家家户户都会买各式各样的灶糖,其中一般都会有米糕,它香酥不甜腻,有着‘步步高(糕)升’的寓意,很受大家喜欢。”卓文章一边分割着热气腾腾的米糕一边说道。
制作完米糕的卓文章将装袋“任务”交给妻子,自己便另起一锅炉火,制作另一种灶糖——糯米糖。糯米粉如白雪般落下,翻炒、取块、摁揉、塑型,在卓文章的手中,一个小时前的那一团糯米,此刻已变成一大块糯米糖。几个小时内,卓文章现场制作了四种灶糖,娴熟的手法令人眼花缭乱,亦感叹灶糖种类如此之多。
“这是糯米团,有着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的寓意;这是老鼠尾,它形似老鼠的尾巴;糯米糖、咸糖、花生糖、芝麻糖、翻沙糖(酥豆)……”谈起灶糖为何种类繁多,从事灶糖制作手艺已经三十二年的卓文章,像打开了话匣子,“闽东的各个地区风俗习惯还是有一定差别,大家的新春祝福也各式各样,加之大家对风格口味的需求也变得多样,便诞生了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灶糖。”
“不管是哪类灶糖,肯定都是既好看又好吃!”为了让灶糖兼具色、香、味、型,卓文章提前半个月便在筹备采购制作各类灶糖的原料,“临近小年,每天都要从早上八点忙到晚上十二点,一天能做几千斤的灶糖。”卓文章说,小年的到来表示春节即将来临,在外读书、工作的人们也陆续回到家乡,吃些既有美好寓意又香甜可口的灶糖基本上是每个蕉城人要做的事情。
拿起一颗代表“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的糯米团放入嘴中,入口甜,结晶的白砂糖在口腔慢慢融化,虽经过油炸但油而不腻,口齿留香。翻沙糖(酥豆)给人的印象却与糯米团大不相同:轻咬一口,初品软糯,细品能尝出“藏”在其中的芝麻、花生,兼具口感与咀嚼乐趣,回味无穷。而米糕的美味更是别具一格:酥脆滋味在你咬下第一口时便能发觉,其次便是米干独特的香气配着麦芽糖、白砂糖的混合香甜在口腔中“爆炸”,甘脆爽口。
开心迎新春,小年先登场,“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年祈福平安的日子。人们忙着大扫除、剪窗花、贴春联、吃灶糖,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年的味道,越来越浓。“祝大家龙年快乐!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请大家吃灶糖跟米糕啊!”手捧簸箕装满各式各样灶糖的卓文章送上了他的新春祝福。
记者手记: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钢筋水泥组成的“钢铁森林”里的年味远不如田园小院浓厚,加之糕点店遍布,守住乡愁,守住年味,越发不易。作为为数不多能以手工艺形式留存在城市里传统年味代表之一的灶糖依旧坚守在这个城市中,手指拾起一颗,甜,便是年味,便代表过年了。 □ 余汕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