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张薄祭
陆游来宁德当主簿那年,有一天,他来到新修的北门街城隍庙观光。路上一群群男男女女都备办了好多好多供品,有的人还抬着全头猪、整坛酒来祭神。当他看到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妇人也艰难地提着一篮供品和香烛向城隍还愿时,心里更不是滋味。一路上他都在苦苦思索,怎么样才能制止这种无谓的铺张浪费。
回到县衙后,县令陈泽正吩咐下来,要他写一篇庆贺城隍庙修建完工的纪念文章。他是属员又不便推辞,只好勉强写了一篇应景文章。更有意思的是在纪念文章的后面还另外写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大意是说:神灵是虚无的,敬神也是感人的。然而正直的人才能成为神,因此神也应该是正直的,人们不必在祭神上铺张浪费。祭神的人即使准备再多的供品,也只能说明他为了自己求得福荫,不惜向神明进行贿赂,这是跟神的意愿相违背的。最后,他还表示:我的这段文字提请知县参考,也用以随时提醒我自己,并且愿意同全县百姓共勉。当时宁德百姓知道主簿陆游主张供神要薄祭,反对铺张浪费后,先前那种阔绰的祭神风气就改变得多了。
陆游当时在城隍庙看到许多烧香、还愿的人当中,真心实意的人是有的,但不三不四、七七八八的人也不少。于是,他又提笔为城隍庙的二门上写了一副对联:
作事奸邪,任汝烧香无益。
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
二、不求闻达
陆游在宁德任主簿期间,因为实行善政,还想方设法解除民间疾苦,所以受到宁德百姓的爱戴。当时的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樊茂实十分器重他。樊茂实曾经对人称赞陆游,说他是“有声于时,不求闻达”。大意是说,陆游虽然在社会上已经很有声望,但他能讲究实际,不图虚名。一天,樊茂实通知陆游说,我准备向上级保奏并推荐你,你定个时间来福州找我领取奏状。领了奏状还要亲自把它送到都城临安吏部衙门投递。(按宋代官场推荐官吏的办法,是要被推荐者拿着推荐者为他所写的嘉状,亲自送到南宋的都城临安吏部衙门去投递)同时,还可以顺道回家乡绍兴看看。
南漈公园陆游像
事后,过了好久,陆游始终未去樊茂实处领取奏状。有一次,陆游从宁德专程去福州看南台浮桥时,顺便拜访了这位上司老友,还是一句不提奏状的事。倒是樊茂实记起了这桩未了公务,便当面催问他,为什么迟迟不来我这里领取奏状?陆游回答说,如果学生我领了奏状,怎么能算是“不求闻达”呢? 那样一来,岂不是辜负了大人你的一番美意吗?”樊茂实当场被说得哑口无言,结果也拿他没法。
罗源县“才翁石”(图片来自网络)
三、释民重负
陆游在宁德头尾只当了一年主簿,却为宁德的平民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有一次,他想了解宁德赋税的征收情况,当他翻阅一本本粮单赋册时,总感到有些不大对头,再想起当地的实际情况,意识到当时地方上贫家与富户在经济能力上,是有天渊之别的,可是官府在摊派公粮、公款时,往往不分贫富,一律征收。他认为这样做法很不公道。于是立即向上司提出,地方官在充实军备和征收粮饷时,应该“赋敛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之事宜核大商。”也就是说,粮赋之类的差事,应该首先向家道富裕的人收取,税金一类的差事,应该首先向经营大宗生意的人计征。不论陆游的这种主张当时是否被采纳,但在他的心底里,却在想方设法减轻平民百姓的沉重负担。所以陆游无论在政声、品德与诗文上在当时都是有口皆碑的。后来,连官府在主持编修《宁德县志》也为他记上一笔,陆游任宁德主簿期间“行善政,纾民病”“百姓爱戴”。
四、保护文物
陆游多才多艺,不但是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而且还是书法艺术上的名家高手。因为这样,他对历代书法家的珍品佳作总是爱不忍释的。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陆游在宁德任主簿时,曾经去过一趟福州。他取道宁罗官路,经过罗源走马岭时,突然发现路旁一块长满杂草的岩石上,隐隐约约地露出“树石”两个草书大字,字体奇古可爱,一下子就把他给吸引住了。陆游马上叫随从上前剔除杂草,经过细心拂拭,逐字辩认,才渐渐显现出了“才翁所赏树石”六个草书大字的摩崖石刻。原来这是北宋诗人、草书名家苏舜元题刻的。陆游如获至宝,越看越爱,久久舍不得离去。当他回到宁德后,随即向县令陈泽谈起自己此行的重要发现,同时建议上司拨款修建围栏,把走马岭上苏才翁的书法珍品永远保护下来。
宁德“十八坊”老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五、表彰孝廉
生活于宁德的老一辈人可能都见过,在北门外青池头的坊兜地方,曾经竖立有十八座石质牌坊,中间有一座“孝廉坊”是南宋时在宁德任主簿的陆游为宁德孝廉陈嗣光筹划建立的。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朝廷下令通知各地举荐廉。当时,家在城关的陈嗣光表现很突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为人十分廉洁,对非分之财丝毫不沾,而且经常想法周济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他敬老尊贤,对自己的双亲又十分孝顺,这些事迹深深地感动了陆游。他不但事前主动向上司建议把陈嗣光的孝廉事迹推荐上报,事后又积极倡议并主持集资为陈嗣光建立一座孝廉牌坊。据说,陆游一向扶持正直醇良文人学子,在宁德立坊旌、表孝廉陈嗣光这桩小事上,也可以见到一斑。
摘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宁德市分卷》199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