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翱(1249年—1295年),字皋羽,又号晞发子。宋末抗元志士、爱国诗人,著有《晞发集》《西台恸哭记》,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诗文集。
谢翱出生书香世家,其父谢钥师从穆阳三贤之一的缪烈,从小受家学熏陶,具备传统文人落拓不羁的个性与坚贞的民族气节。谢翱少年随父游览名山大川,17岁时登临西台(今浙江桐庐县富春山),谢翱见沿途南宋的半壁江山沦入敌手,其爱国之情久久难平。
咸淳元年(1265年),谢翱赴临安(今杭州)试进士不第,滞留临安,创作《宋祖饶歌鼓吹曲》12首、《宋骑吹曲》10首,被太常寺选作朝廷礼乐,令乐工习之。元代文学家吴莱赞其诗“文句炫煌,音韵雄壮”。
景炎元年(1276年),蒙古铁骑踏中原,大宋王朝岌岌可危。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二十八岁的谢翱放弃“文章名家”的优裕生活,毅然毁家纾难,招募乡兵数百投奔文天祥,后任谘议参军。次年,元兵由浙入闽,谢翱等追随文天祥转战闽赣粤。元兵铁骑势强,文天祥不敌,兵败撤退,与谢翱在赣州漳水湄惜别。临别时,文天祥赠送一方端砚,并派其前往粤东联系旧部及其他爱国势力,继续抗元复宋。从此,谢翱只带家眷乡兵数人辗转粤东一带活动。崖山战败,南宋覆灭后,谢翱为躲避元军搜捕,离开粤东潜回浦城,后辗转入浙。
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宁死不屈,五年后于燕京柴市英勇就义。谢翱闻噩耗,悲愤不已,写下诸多悼念文天祥的诗作。翌年,谢翱往来于鄞、越、婺、睦间,结识大批南宋遗民,并结成诗社“汐社”,以诗歌抨击元朝之腐败,抒发追思故国之情。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江南元僧杨琏真伽挖掘宋会稽(今绍兴)皇陵,以遗骨修建镇南塔。谢翱联合“汐社”成员林景熙、郑宗仁、唐珏等人冒险用他人骸骨换取宋高宗、孝宗遗骨,又筹资以重金请渔人网获被元兵抛之湖中的理宗颅骨,并将之安葬于绍兴兰亭山上。后移宋故宫冬青树植于墓陵边,并作《冬青树引别玉潜》诗:“愿君此心无所移,此树终有花开时。”
元贞元年(1295年),谢翱寓居杭州西湖,因肺疾复发而客死他乡。好友方凤、吴思齐等人遵其遗嘱,将其葬于严子陵钓台南,并捐建“许剑亭”以示纪念。
谢翱一生,以忠孝为己任,践行了士大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忠义思想,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在民族危亡时刻毁家纾难的义举,足以让后人击节赞叹!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刘源 通讯员 叶冲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