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的西门
一隅老街
刻意地躲避着茫茫车影人流
面对着残缺不全的老宅
墙头上是随风摇曳的狗尾草
青苔,黑瓦
勾勒出一幅新画面
……
“出西门,步念之。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夫为乐,为乐当及时。”
心头默默吟诵着古乐府中的这首《西门行》,人生短暂,理应珍惜,在现代城市中残喘的这些古建筑,早早而无奈地步入“不及作乐”的桑榆暮景了。
在宁德众多的老街区之中,西门街是最早接受西式文明的区域。除了以中式传统建筑为主打的风格依旧,许多西式小洋楼也静默其中。据说,宁德城内的第一座洋楼也在此诞生。西门街以多元化的建筑风格向人们展示了“她”引领时尚的特质。
西门,古名 “崇顺门”,旧址在今西门路与蕉城北路连接处。西门背倚巍巍白鹤岭,是罗源“河洋”(今罗源县中房镇)、城南岭头、王台、茶籽洋等乡村群众入城的要道。
与县城其他区域相比,古时候的西门街与城中最繁华的街市相衔接,又与知县衙门一墙之隔,所以经济文化发达,名流辈出。这里涌现出了明代宁德五大姓中的东井崔与后场彭,清代,又有蔡、黄、陈三大姓聚居于此。
西门大街北面有条小巷,因为清代宁德县第一位进士林日煟居住于此,故而得名“进士弄”。西门还是蔡氏家族自蔡洋迁入城关的首居地,至今还保存有山东武定、青州知府蔡步镛的府第。
此外,“南埕陈”大厝以及南埕陈氏宗祠及支祠尚保存部分建筑,大厝为清康熙年间从南埕迁入西门内的陈光禄(号介庵,拔贡生)之祖屋,宗祠和支祠是陈光禄后裔陈起朝(榜名谟范,号访溪,清道光壬午科举人)于道光十年(1830)主持创建的。
古往今来,所谓的人才辈出,子孙显达,无非是指十年寒窗,铁砚磨穿,在科场上摸爬滚打,混个好的前程而已。而在西门街的历史之中,却涌现出了两位在“左道旁门”取得辉煌成就的读书人,很巧的是这两位历史名人的名字之中都有一个“元”字。
……
在西门街,还有个一显赫的书香门第——陈家。陈家祖籍五都南洋(今漳湾镇南埕村),为区别于城关其他陈姓,故称“南埕陈”。清代的著名文士陈起元就出自这一家族。陈起元天资聪慧,但在科场并不得意,嘉庆十八年(1813年)始充岁贡生。虽说仕途蹇涩,以一领青衿终生,他却以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复原出久已失传的刻漏壶。
刻漏壶,又名刻漏、壶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古代在西方计时工具钟表未传入中国之前,是重要的计时工具之一。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宁德人对于漏壶的研制,占有相当位置,值得大书一笔。早在宋朝宁邑理学家石堂先生陈普就曾铸刻漏壶,因为玲珑精巧,应时升降,无纤毫爽,为时人所激赏。流传至明末的福州府城鼓楼之漏壶,即为石堂先生手建。陈普之后,技艺失传。
五百年后,陈起元秉承乡贤石堂先生遗意,依靠自身的聪明智慧,刻苦钻研,重新造出铜壶滴漏。陈起元对刻漏壶的成功复制,使这一失传数百年的科学技术重现于世。
……
深深的小巷里,藏着一家光饼店,很有历史名头,据店家说,这手艺传自光绪二年。
下面这家,是糕点的作坊,墙上挂着的笼屉告诉我们他们的糕点是传统工艺,并且是纯手工的哟。
………
在西门街有一个神奇的“榕树门”,一棵有着八十多年树龄的榕树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生命延续的制高点,在此上得以印证。同时,西门街左姚右陈的家族地理位置被合理地区分开来。
老天爷对南方的植物格外开恩,这里的花草树木可以恣意生长,不需要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的担忧,当然这也离不开人类的呵护,也许你的一举一动,就会让它走向衰亡!
……
应该说,盘踞西门街人口最多、历史最早的家族,应该是崔氏。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崔晋元,字伯乾,又字瑞三,号善圃,光绪十二年(1886)生于西门下井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仅十九岁即高中秀才。次年因科举制度废除,遂断绝仕途之路。
民国九年(1920)夏,北上赴南京参加全国高等文官考试,孰料名落孙山。怅然若失之余,崔晋元深感时局动荡,遂于同年弃儒从商,在天津开设茶庄,并且一干就是十多年。
十多年间,崔晋元往返南北,历尽艰辛,开创出一条成功的人生道路。他虽然置足于生意场上,闲暇仍手不释卷,且广交文人名士。津门行商期间,崔晋元不仅有幸结识了近代著名学者章梫,而且与书法家李兆珍结成了莫逆之交。
……
不仅仅在西门一带,整个周边城乡,只会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记得,街中头“黄子培厝”(黄毓英字子培)的宏丽壮观。
三进大厝,沿街大门高大宽敞,且雕饰美观,门匾“瑞霭祥云”四个正楷大字,至今仍依稀可辨。旧时前厅悬挂有包括翁同龢在内的诸多名人字画,天井种植牡丹、芍药等名贵花木。而今人去楼空,剩下满庭芳草,一线天光,失去了主人的依托,多了几分悲凉!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满堂的名家墨宝,依旧为文字所代替,清一色红底黑字的毛主席语录,虽经火患,至今犹有孑遗。
黄家幸存的还有一座民国时期修建的两层小洋楼。在今天的西门街靠近街中头位置,至今大体完好,螺旋的木梯,高大的百叶窗,可以想见昔日之豪华。
旧时西门还有全县最早的一座洋楼,是绅士陈礼卿的住宅。它的旧址位于如今的市区西门路。楼上开设有“麻将房”,设备齐全,是城乡富豪以及部分公职人员的消遣场所。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黄家的辉煌家世已如昨日黄花,早已被历史的尘土所掩盖。而 “父子登科”的黄家老宅也因为前几年的一次回禄之灾,化为焦土。只剩下前厅破烂不堪,见证着昔日的辉煌。
犹太思想家维特根斯坦说过:“早期的建筑变成了一堆瓦砾,最后变成一堆灰土,但精神将萦绕着灰土。”何止精神,盘绕在残垣断壁上的藤蔓,四方台阶上的茵茵绿草,不都是生命在延续!
……
在西门大街,还有一座威灵显赫的五显宫。
这座供奉着五显灵官大帝的庙宇是西门街的象征性建筑。始建于宋代,到了明代的成化十五年(1479),又由县丞潘璇重建,并增祀陈太尉于左,宋长溪令潘中(死于叶侬之乱)于右。“嘉靖辛酉”毁于倭乱。万历四年(1576),通县士民集资重建。清代两次重修。
蕉城民间有谚语“祷雨三元宫,祈晴五显祠”。民国以前,凡遇久雨祈晴,先到城隍庙焚告牒,并设坛于五显祠,往往祈求有应。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在西门外太尉宫附近二三百米的西山山麓坡地上,耸立着县城唯一的一片西式建筑群落。高窗尖顶,红柱白墙,与城内传统民居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这些建筑包括英国圣公会创建的教会医院与教会小学,还有原永生医院(蕉城区人民医院之前身)院长阮琼珠的“乐天居”。这几幢西式建筑在近二三十年的建筑热潮中逐渐消失。
城区的幸存的这些老建筑,无不秉承着传统的营造理念,讲究“天人合一”,上顶苍天,脚踏实地,钟灵蕴秀,绵延不息。而今人之理念已大相背驰,且不说其他,原先的石板路铺设水泥混凝土,蔚蓝的天空蒙上一层浊气,面对此般情景,先人有灵,将做何感想?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蕉城区融媒体中心
图/文 大梦客 陈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