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戚继光,在其严父与良师的影响下,从小就立下大志。
虽然家境贫寒,但一向爱好读书,不仅熟谙经史兵法,写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而且通晓天文气象。语言音韵作有《风涛歌》,《八音字义便览》等科学专著。同时还写了许多抒发壮志豪情,反映战斗生活的诗篇,辑成《止止堂集》《横槊稿》诗等。仅在宁德抗倭期间,他就留下不少诗歌传世。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戚继光奉命率部来闽清剿倭寇。戚家军从浙江温州出发,由水道抵平阳,改旱道过分水关来到宁德。一路上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得闽东北百姓爱戴。在行军途中他有感而发,写了一首题为《晓征》的七言绝句:
霜溪曲幽转旌旗,几许沙鸥睡未知。
笳鼓声高寒吹起,深山惊杀老阇黎。
诗中摘写戚家军军容振肃,英勇善战。行军时急步轻声,连睡着的鸥鸟都没有被惊醒。然而在战场上冲向敌阵的战鼓声和喊杀声,却能使远在深山古寺里的老僧听了也会感到害怕。
当他到达宁德地界时,宁德县城在一年前已被盘踞在云淡门的倭寇攻陷,倭贼在城中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把好端端的一座县城蹂躏得残破不堪。据《宁德县志》载:嘉靖四十年辛酉二月,倭贼千余自长崎来云淡门,掳掠罄尽。八月,倭自云淡门来攻县城东门,知县李尧卿、参将王梦麒坚壁不战,贼还云淡门,日造攻城器具。十月,倭贼复从云淡门来,驾小船百余入县港,以三云车攻南城,炮如雨集。民兵独御三昼夜,被伤者多。二十二日城陷。知县李尧卿、参将王梦麒、训导孙商伟俱死亡。男、妇被戮及赴水者无算。贼屯于城九月乃去。
戚家军虽然收复了宁德县城,但城中已疮痍满目,惨不忍睹!戚继光感慨万千,写下一首题为《宁德平》的七绝感怀诗:
孤城已复愁还剧,草芥通衢杂藓痕。
废屋梁空无社燕,清宵冷月有悲魂。
对当时蕉城的劫后惨状作了真实写照,从而激发了戚家军将士同仇敌忾,英勇杀贼,为民报仇的决心。后来,戚继光在赴天台途中,寄给宁邑诗人林尹的诗柬里,还提到宁城劫后重建家国的情景。
乱后遗黎始卜家,春深相与事桑麻。
绿云万顷无闲地,浪说河阳一县花。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戚家军攻克横屿后,凯旋回师宁德县城。部队暂事休整,当时正逢中秋佳节,威继光和全军将士一起赏月,共庆横屿大捷。那时军中无酒,无以助兴,戚继光即席口授《凯歌》一章,教给将士们唱和,以歌代酒,激励士气。
《凯歌》的歌词是: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令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为了军中传话保守机密,戚继光根据福州语系的文字读音,将每个单词调为清、浊、高、下、平、上、去、入八个音,通过正切,反切作为军中哨语,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并加以注释、分类、整理。编纂成一部《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四卷)。后人将其与莆田人林碧山著的《珠玉同音》(四卷),合编为《戚林八音合订》一书。
戚继光的八音书典计有三十六个字母(实为三十三韵)它们是:
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
子音计有二十字(实为十五韵)它们是:
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
根据《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例言载:“是编之理,先宜熟读春、花、香……三十六字母,次则凡一字母均以柳、边、求、气、低……三句定出一类十五声,然后每声又顺口调为清、浊、高、下、平、上、去、入各四声,则字随唇喉齿舌出而得矣。”又说“取字之法,须要先调八音,次寻字母,谨托八音,第一音为要,即以第一音‘柳’字顺呼至喜韵放过,便觅得字母矣。”此外,该例言还有反切法和嗷语等具体规定。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戚家军离开宁德后,当时漳湾一带的军属后裔、文人学子普遍收藏有戚继光的“八音书典”作为传家之宝,代代相传。目前,在漳湾现藏的《戚林八音 》已经是根据清代乾隆十四年(1749)重刻的翻印本了。
戚家军在宁德抗倭期中,正值壬戍夏秋之间,沿海一带常有台风袭击,眼看军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戚继光忧心忡忡,食不甘味。为了免除由于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苦难,他查阅有关资料。到处留心察访,研究生物动态结合天象变化,摸清风候规律,根据实地观察所得,写了一支通俗易诵的《风涛歌》在军民中广为传唱。歌词写道:
“日晕则雨,月晕则风。何方有阙,何方有风。日没脂红,无雨风骤。反照没前,胭脂没后。星光闪烁,必定风作。海沙云起,谓之风潮,名曰飓风。大雨相交,单起单止,双起双消。早晚风和,明日更多。暴风日暮,夜起必毒。风急云起,愈急必雨。雨最难晴,应防暴生。春易传报,早生晚耗。一日南来,一日北到。南风防尾,北风防头,南吹愈急,北必不专。云多车形,大主风声。云下四野,如雾如烟。名曰风花,主有风天,云若鳞次,不雨风颠。雨陈西北,风如泼墨。起作眉梁,风雨先飏。雨急易霁,天晴无妨。水生靛青,主有风行。海燕成群,风雨便临。白肚风作,乌肚雨淋。海猪乱起,风不可已。逍遥夜叫,风雨即至。一声风,二声雨。三声四声断风雨。虾龙得纬,必主风水。蛇盘芦上,水高若干;头垂立至,头高稍延。月尽无风,来朔风雨。廿五、六若无雨,初三、四莫行船。春有廿四番花信风。梅花风打头,楝花风打尾。正月忌七、八,北风必定发。二月忌初二,三月忌清明,五月忌夏至。正月落雪起,算至百廿日,期内必难止。欲知彭祖忌,六月十二日,前后三四宵必不爽,此朝七、八三日内,必有北风还。九九当前,后三、四日内难消。十月忌初五,三、四日前后,冬至风不爽。腊月二十四间,月临箕、毕、翼轸四宿,风起最准。”
据《宁德县志》评语:“当时倭寇猖狂,戚继光作此歌,水师中无不传诵者。其言近谚,实观天察地之精神寓然。不特行军者宜知也,即商艘贾舶,小艇渔舠往来海上无不当熟察风候,确守前言,以期利涉焉。”可见戚继光的《风涛歌》在当时传唱之广与影响之深。
戚继光的《风涛歌》在自然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看来,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不全有科学根据,但距今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作者能在戎马倥偬、军旅劳顿之中,多方搜集资料,通过实地观察,运用诗歌形式总结出福建沿海的天象变化和风候动向来,这种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 本文来自原宁德文化馆龚龛老师文稿资料 陈银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