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赤鉴湖”
白露当日下午,接到友人周子扬先生的电话:“陈老师,请到我家来一趟,有幅‘题字’与你欣赏分享。” 我怀揣着激动的心情, 立马赶往周先生的住所。 在周先生的书房,周先生从保险箱里取出一件珍藏品——一幅保存完好的书写着“赤鉴湖”三个字的墨宝,落款是陈立夫。陈立夫老先生系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人,原名陈细燕(生于1892年,卒于2001年,亨年109岁。)国民党元老之一,曾担任统一祖国促进会会长一职,还是一名书法家。
那么,这幅珍贵墨宝周先生又是怎么得到呢?于是,周先生打开了话题:周先生有个叫周长仁的侄子,曾在台湾国民党政府机关内当卫土兵(后来回乡定居),周先生是通过周长仁的关系给陈立夫老先生去信,尔后,这才获取珍贵的“赤鉴湖”三个字的题字一幅。周先生告诉笔者,解放前,国民党当局也曾经在六都围垦过西陂塘,但没能成功,而且耗资巨大。后来,就委派陈立夫老先生前往六都督察、查办此事,还严处了那些涉事的包工头等贪污者。至今,那个当年的处刑地,叫做油坊溪的地方还在呢!所以 ,一说到这些往事,六都村上了年纪的老者或听说过或亲眼所见,周先生的百岁老岳父也曾经跟他说过此事。周先生生长在西陂塘边的六都村,年少时也常和小伙伴们到当年国民党当局曾围塘的溪塘石头上讨过海蛎呢!因先生的一番说辞及陈立夫老先生的题字,道出了陈立夫老先生对六都赤鉴湖这个地方是有一定的念想的。
西陂塘围垦
为进一步加深对西陂塘(赤鉴湖)的了解,在周子扬先生的引见下,笔者拜访了热心于乡村公益事业的林慈添先生。在林慈添先生书房,他拿出了乾隆版《宁德县志》,该县志记载:西陂,在六都,又名赤鉴湖,即西陂塘也。宋元祐四年,邑民林圭与圣泉寺僧养誊纠集百余家,筑堤作堰,设二石陡门,垦田七百四十八顷,载粮四千石,后复崩为海。看了史料方才得知,西陂塘从宋代就开始围垦了,但都没能成功。原来林圭就是骝屿村林姓开基始祖。林慈添先生是林圭第廿六世孙,曾主持过骝屿林姓族谱的续编工作,对骝屿林姓族史颇有研究。
赤鉴湖
笔者在采访林慈添先生的过程中,还了解到了有关西陂塘人文、自然环境等相关资料及相传了上千年的美丽传说。现在,就来说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党和人民政府组织人民大众围垦西陂塘的往事:
西陂塘海堤于1976年4月开工建设,历时两年零九个月,到1979年1月5日堵口闭气合拢成功。海堤两条:北堤长870米,建5孔水闸1座,净宽20米;东堤长210米。整个工程总计完成土石方812万立方米,其中石方40万立方米。投工102万工日,使用钢材53吨,铁丝76吨,水泥478吨,木材822立方米,毛竹94000根,总投资294万元。西陂塘海堤修筑期间,组织两次大会战。第一次是在1977年12月29日开始,上场的县委常委、各公社负责人96名,大队主要干部132人,民工3965人;动用海上汽船2艘,大蝴蝶船3艘,自动抛石船66艘,长艚船44艘,运石料大船35艘;陆上运石头汽车、大型拖拉机47辆,小型拖拉机23辆,板车704辆。使用由189名竹匠日夜加班赶制的装石大竹笼2539个,耗费毛竹34700根。持续八天,天然一个西陂塘变成一个人工湖了。堵港后三天(1978年元月7日),小高地西部坡脚被冲垮,临时抢救不及,缺口扩大到88米,底部达-27米高程。为此,指挥部立马调集4000多民工、160艘船只、200余部各种车辆,分6班作业。从1978年9月22日六时开始,连续奋战三十个小时,将60000立方米石块抛到堤上。那时的情景是:人轮班而车不停,水虽急而志更坚。4000健儿齐奋力,60000方石镇狂澜。堵港决战持续了三十个小时。终于在9月23日中午十二时口门合拢。当时,围垦工程现场两岸人流聚会,鞭炮齐鸣,欢声雷动,狂涛咆哮之峡口,一道堤障雄立。
堵港合拢之后,闭气工程一鼓作气,2500名民工日夜兼班,1000部板车运装土草袋,如同抛石一样堆压前进。1979年1月5日深夜闭气成功。那之后,便转入垦区建设。西陂塘垦区,纵距6公里,横宽4公里,面积12300亩,可垦耕地l0300亩,储水湖沼水面2000亩。
美丽的传说
相传北宋期间,由福建兴化府莆田八角井走出一位年轻人,名林圭,字世珍,行十三,玄泰亡之后,福唐尉孝阙攒公之正派也。来到漳湾陡门头圣泉寺(又称雪峰寺)当菜徒。由于为人诚实,手脚勤快,深得住持弄誉禅师(字普越)喜爱,虽称师徒,胜似父子。养誊穷通经典,深谙禅理,名噪佛门。某日,养誊谓圭曰:“明日,有五囚犯,过寺前,你当救之。”林圭做完夜课,上床后一直将解救囚犯之事,萦回脑际。东方初晓,林圭即在寺前等候,从晨至晚,日出而落,耳闻海上波涛呼啸,眼见路间行人往来,独无囚犯踪迹。时近黄昏,一农夫手提五只水鸡向寺前走来,林圭心想:莫非师言囚犯,即此水鸡,乃天机不可泄露也。欣喜之余,买下水鸡,除去草绳,放入寺侧之圣泉井中,任其自由跳跃,悠哉游哉。
次日,林圭因提水至井边,忽见井里水鸡,托个陶盆,浮现水面。林圭好生奇怪,捞起陶盆,別无他用。乃盛上剩饭,喂养由善男信女所放生鸡群。越日,盆中米饭不减,反而增多。养誉僧见之,责其糟蹋粮食。林圭实感委屈,却无法分辩。思虑之后,有意取一铜钱投入,铜钱竟也一变为二,二变为四……取之不竭,意识到此乃聚宝盆也。即赴姑母家,借来金银珠宝首饰,放入盆中,竟也层层溢出,光芒耀眼。从此,林圭日夜变化金银珠宝,箱装柜藏,富甲一方矣!
林圭以为,人生之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应为乡梓多办善事,便与养誉禅师商议,表示欲围垦西陂塘。养誉提示:先选栖身之地,再筑堤捍水,未为晚也。因教林圭,手举铁锅,复盖头上,一路往前,待到锅底生火,立即止步,此处即定居地也。林圭从之,举铁锅由圣泉寺动身,走到骝屿村时,锅底突然火花闪耀,遂定居焉。随即择吉建房,娶妻杨氏,生二子,长曰麒、次曰麟,俨然一方富翁,四邻八里称其为“骝屿林”(骝屿古属第六都,今属漳湾镇)。
宋元祐四年(1089)始,林圭得养誉禅师支持,纠集海边百余农家,疏财效力,围垦西陂塘,历尽时日,围垦工程顺利,惟最后一道陡门头缺口,水深流急,虽经多次投入石料堵截,无法合拢,海水奔腾如故。林圭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此时,宁德县民围垦西陂塘之壮举, 感动上苍,玉帝诏令一仙人下凡,助上一臂。仙人放眼望去,茫茫大海,人群如蚁,挑泥炸石,与海搏斗。仙人心想,当调遣巨石助之。仙人纵身一跃,向西北方飞去,来到霍童溪畔,见鸟黑巨石,错落溪边。仙人略施小术,巨石变一群乌猪,嗷嗷然点头拱嘴。仙人挥鞭一甩,猪群俯首贴耳,跟随起程。路过云气村,有路人对话。甲曰:西陂塘围垦进展如何?乙曰:围垦西陂塘,惟余一处缺口矣。仙人听罢叹道:“人口难塞,人口难塞!”遂放弃猪群, 返回天庭去也。一群活猪再变成乌石,懒洋洋躺卧云气村边,即今“乌猪濑”也。西陂塘陡门头缺口,仍然无法合拢。
某夜,林圭梦见一白发银须老人,向其展示白纸一幅上写:“要堵西陂塘口,宝盆入水走。要想捞宝盆,糖索能上手。”后来,林圭与众人历时十三年辛勤付出,最后依靠“聚宝盆”之神奇,西陂塘终于围垦成功,良田七百四十八顷,载粮四千石,村民欢歌,丰衣足食。
《西陂塘吟集》
美丽多姿的西陂塘景观,为古今许多文人墨客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他们为世人留下了不少好诗妙字。周子扬先生收集编辑的《西陂塘吟集》,就收荐有宋代以来的许多诗人吟唱西陂塘的诗作。
西陂塘诗选
游赤鉴湖
宋·韩世忠
宋蕲王韩世忠因平范汝为,特访阮大成,过此赋诗
万顷琉璃到底清,寒光不动海门平。
鉴开波面一天净,缸吸潮头万里声。
吹断海风渔笛远,载归秋月落帆轻。
芍陂曾上孤舟看,何似今朝双眼明。
如今,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西陂塘(赤鉴湖)内的耕地已开发成闽东工业园区了。新能源、宁德时代、安波电机、思客琦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都在这里安家落户。福温、瞿宁两条高铁和沈海高速路的过往,使这里的交通更加便捷,将城乡融为了一体,当下,发展中的西陂塘(赤鉴湖)已成为闽东振兴乡村经济,建设崭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陈祖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