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阳畲族乡位于闽浙边界,地处福鼎“东大门”,依山傍海,生态优势独特。如何在山海间蹚出一条致富路?近年来,佳阳畲族乡围绕畲乡振兴发展思路,以建设“山海佳阳·多彩畲乡”为目标,大力探索适应乡情的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红色畲乡旅游带、绿色山地农业带和蓝色海洋渔业带等三条彩色产业带,大步迈向振兴。
本境诗意白茶庄园
村企携手
周山村一隅
清晨,驾车沿着平坦道路前行,站在天湖山山顶俯瞰,云雾缭绕,千亩有机茶园若隐若现,景色如诗如画。“这可是咱的‘摇钱树’。”手指着一行行老茶树,佳阳畲族乡党委书记詹华寿说。
这些“摇钱树”是当地茶农世代种植的小菜茶。在福鼎,土生土长的有性繁殖茶树群体种俗称“菜茶”“土茶”。作为福鼎市小菜茶保留面积最大的乡镇,佳阳畲族乡境内现有茶园面积15000亩,其中,小菜茶(贡眉)6000亩。
佳阳有佳茗,贡眉出佳阳。佳阳乡小菜茶(贡眉)种植历史悠久,因其味道醇厚,营养丰富,深受大众喜爱,但是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不少村民选择到城市谋生,导致成片的白茶树无人打理。
据詹华寿介绍,近年来,佳阳乡大力推行基地化生态茶园建设,引进本境、泰美、鼎白等龙头茶企,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公司与茶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长效联结机制,推广生态茶园和有机茶园建设,形成特色支柱产业。
如今,老茶园焕发新生机,茶旅融合也迈出新步子。
走进本境诗意白茶庄园,白墙灰瓦的新式厂房不时飘出茶香,茶垄间,三五成群的游客享受着茶山独有的惬意。
本境诗意白茶庄园位于佳阳畲族乡佳山村,拥有绿色有机茶园 3000余亩,依湖而建,环境优美。“庄园以白茶的‘生态、观光、文化、历史’为主题,设有白茶采摘、加工、审评、茶艺等体验中心。”返乡创业青年、福鼎本境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谢中银告诉记者,在佳阳畲族乡的支持下,公司探索出“公司+基地+茶庄园+旅游”模式,形成集茶叶加工、旅游观光、休闲品茗为一体的茶旅综合体。
“我们还与佳山村合作,推出闽东光彩系列茶叶产品。”谢中银说,在提高茶叶品质的基础上,带动乡亲发展。
村企联姻,以茶富农。近年来,佳阳乡携手茶企推动人居环境晋级,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完成1.42公里集镇示范街、5处夜景工程、8个乡村公园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不断提高乡村“颜值”,提升畲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茶香四溢,点绿成“金”。“2020年11月,佳阳畲族乡成功申报‘中国贡眉之乡’,扩大贡眉花色品类,打通贡眉产销国内外双循环渠道。”佳阳畲族乡乡长雷达雨告诉记者,2022年,该乡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2.135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年增收2万元。
藏“粮”于海
从天湖山顶远眺,茶山与碧海相得益彰
茶山生机勃勃,蓝海潜力无限。放眼安仁村窑脚海域,金黄色的新型塑胶网箱铺排海面,海上“田园”风光一览无余。
佳阳畲族乡海岸线长30.8公里,有渔排养殖户148户,新型塑胶大网箱466口、小网箱84口。“曾经的佳阳,海上养殖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环境问题突出。”佳阳畲族乡人大主席张宁弟回忆道。
2018年以来,该乡抢抓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契机,成立海上渔排党支部,总结经验,积极开展旧渔排改造和清退工作,实现海域共管共治。同时,大力实施渔排户厕改革,推动“厕所革命”向海上延伸,并委托第三方整治海漂垃圾,解决海上“脏乱差”问题,重现碧海蓝天。
“通过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有效提升了防抗风浪能力和生态养殖水平,为实现生态养殖、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詹华寿说,目前,全乡渔排已全面完成改造升级。
渔业增收,渔旅融合。集“养殖、垂钓、住宿、采购”于一体的“海之梦”海上休闲旅游综合体,提高了游客渔旅体验。
“开业以来,带动村民、渔民年均增收2万元,目前,安仁村作为沙埕湾饵料交易中心,年交易额达2亿元。”福鼎市海之梦休闲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道杭说。
借助得天独厚海洋资源,巧做“渔旅”文章。佳阳乡积极探索“村+乡办企业”发展新模式,引导12个村依托乡旅游开发公司收购退养渔排,与福鼎市海之梦休闲渔业有限公司开展海上休闲旅游综合体项目,深挖环沙埕湾“渔”文化,做大“休闲度假”产业,进一步延伸海上产业链。
“我们抓住‘渔业+旅游’‘交通+旅游’等机遇,拉动周边岛屿、新型渔排等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并结合福鼎东互通口和高标准服务区,谋划打造交旅结合示范公路,建设全方位、开放式的3A海湾休闲旅游景区。”佳阳畲族乡宣传委员丁鹏说。
下一步,佳阳将进一步整合滨海、渔家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更多“渔旅融合”新业态,逐步形成“渔旅结合、以渔促旅、以旅兴渔”产业格局,推动渔港建设,以渔港带经济、以产业带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渔村。
深耕“红土”
周山村周建生烈士故居
深秋时节,走进福鼎市佳阳畲族乡佳山村,茶园、老树、廊亭相互映衬,路旁“福”元素的微景观随处可见。
“村庄背靠主山,溪流村前环绕。此处人杰地灵,先后出过进士、举人、秀才等,是块福地……”村民李昌钟坐在修葺一新的长廊中,向记者讲述“有福佳山”的传奇故事。
佳山村地处闽浙边界山区,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游击队活动区域,村里族人犒劳红军,为红军战士站岗放哨,并涌现了17名革命烈士。
以古鉴今,红色基因也让佳山村人民在振兴乡村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立足优势,我们积极挖掘自身资源,将文化优势、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佳山村党支部书记钟敦馆介绍,为做好“红色”文章,村庄编制整体建设规划,将“佳山古井”“佳山福树”“国阳李氏宗祠”“国阳公王庙”等古建、古迹串点成线,展示了赓续历史文脉。
说起佳山村,不得不提起毗邻的周山村。周山村是中共鼎平县委诞生地、鼎平革命发祥地、闽东和浙南重要革命根据地。佳山村和周山村两村统称“周佳山”,是远近闻名的闽浙边界“红土地”。
周山村红色百步道
历史的硝烟远去,革命精神却世代传承,周山村人在“红土地”上描绘了新蓝图。
“这几年,我们着力推进鼎平革命陈列馆 、红军百步道、红色文化园等建设,不断丰富红色内涵。同时,连接天湖山、佳山村,联合打造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另外,通过村企共建,建设天湖茶庄民宿、观景平台、野外训练营基地等,形成‘红+绿’研学茶旅。”周山村党支部书记周义肖说。
农文旅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好风景。如今,从佳山村到周山村、天湖山,处处皆是景、处处皆可游。“我们积极打造‘周佳山红色文化圈’,建设富有历史感的美丽乡村,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旅游‘火’起来。”詹华寿说。
来源:闽东日报
记者 朱灵塬 通讯员 王婷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