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大梦蕉城 >

国鱼计划 | 陈丹丹:用鱼拓讲述海洋的故事

2023-07-17 19:23:00 大梦蕉城
□ 李加进
 
 
 

鱼拓,顾名思义,就是将鱼儿拓印为画。这门古老技艺虽然眼下还不为人常见,但在年轻艺术工作者的手中,它正被注入现代美术元素和艺术思维。

“我想把鱼身上的色彩,上升为人们对自然的美好记忆,用画作还原海洋生命的精彩。”“鱼拓”画家陈丹丹这样诠释自己继承并开拓的技艺,憧憬着以它推动鱼文化的文创发展。
 
 
 
 
图片

鱼拓画作(下滑查看更多↑)

 不忘初心 传承鱼拓 
 

记者到访宁德市蕉城区天瑜鱼拓工作室的时候,陈丹丹正在创作鱼拓艺术作品。只见她先用盐水细细洗去一尾大黄鱼表面的黏液,接着固定鱼体,然后调配颜料,涂色、拓印……一番行云流水的操作之后,一条色彩斑斓的大黄鱼便“跃”然纸上。

陈丹丹大学时就读于泉州师范学院美术系,但毕业后从事的却是和美术没有什么关系的营销管理工作。2016年3月,机缘巧合,她偶遇浙江鱼拓大师顾振耀为宁德市渔业协会制作黄鱼拓。当一幅层次分明、栩栩如生的彩色鱼拓作品从大师手中浮现时,陈丹丹心中久藏的艺术梦想顿时被唤醒了。她当下决定拜师学艺,走上传承鱼拓之路。

 
图片

据陈丹丹介绍,鱼拓最早可追溯到宋朝,那时的文人墨客在垂钓之余会将鱼的形象用墨汁或颜料拓印到纸上,细致到每一片鳞片。这就要求制作过程一丝不苟,十分考验作者功力。为了不破坏鱼形,拓印前,她要到渔排挑选最新鲜的鱼,之后是清洗、干燥、造型、着色、拓印等工序,全靠经验掌握。

“比如,大黄鱼的鳞片又小又细,在处理水分和上色的手法上都比较讲究,不像别的鲷类鱼,鳞片粗大易于拓印。”陈丹丹说,大黄鱼拓印时容易出现鳞片脱落或上色不均匀的情况,因此挑选就极其苛刻,是对创作者的又一重考验。

图片

看似原理简单的鱼拓,实际上不仅是一种智力劳动,也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彩色鱼拓在制作过程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需要作者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没有任何修改的余地。”7年来,为了提高创作水平,陈丹丹常年伏案练习。但看着工作室里满墙的作品,她又感到十分满足。

“若无工匠精神,艺术便难以登峰造极。”陈丹丹感慨地说,“每一条鱼的外形与鳞片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人的指纹,所以每一幅鱼拓都是鱼儿的真实记录,是最亲密的接触,也是最真实的表达。这种唯一性、不可复制性,我想,正是鱼拓的魅力所在。”

 弘扬非遗 孵化产品 
 

为了提升鱼拓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陈丹丹不断思考和尝试,把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到鱼拓作品中。破笔一万,废画三千,随着作品日渐增厚,她的艺术风格也愈发鲜明,业内评价她的鱼拓“结构严谨,纹理细腻,色彩逼真,注重展现鱼儿本身的独特韵味”。

 
图片
图片
 

在工作室展厅,最让陈丹丹自豪的作品是《百鱼图》。画长8米,由100只不同大小的鱼儿组成,它们或远或近,飘舞灵动,在嬉戏中遥相呼应。鱼儿们不仅色彩逼真、形象传神,连鳞片都显得纹理清晰,仿佛畅游于纸上。

如鱼翔浅底,如鱼跃龙门,为了更好传承鱼拓技艺,陈丹丹创办了天瑜鱼拓工作室,让鱼拓爱好者、艺术教育从业者和学生加入到研究鱼拓的行列中来。她自己也多次受邀参加国内的鱼文化活动和鱼拓教学演示,她的《百鱼图》《旗鱼》《真鲷》《鲈鱼》《寿星鱼》等作品,去年7月参加了在福州举办的“喜迎党的二十大——鱼拓画艺术展”。
 

图片

记者了解到,大黄鱼鱼拓技艺目前已被蕉城区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鱼拓是我国鱼文化的瑰宝,是劳动人民耕海牧渔的见证,宁德又是大黄鱼之乡,希望两者能够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孵化出更好的产业和作品。”眼下,陈丹丹正试水将鱼拓作品搭配旅游纪念品售卖,发挥其观赏价值、科普价值和收藏价值。

图片

当前,宁德市正在大力实施“国鱼计划”,推动大黄鱼等从种苗、养殖到加工、品牌、市场的全链条提升。陈丹丹说,她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鱼拓非遗技艺,在传播海洋文化的过程中宣传好大黄鱼的历史变迁和品牌价值,讲好这片蔚蓝“牧场”的故事。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