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大梦蕉城 >

探秘档案 | 陈国秋:《铜像的故事》

2023-05-11 22:06:00 大梦蕉城
□陈国秋

《无名英雄背后的故事——三十余载亲历记》

之《铜像的故事》

 
 

走进福建省四大红色名人故居之一的宁德市蕉城区蔡威故居,你就会看到无名英雄蔡威的全身铜像,只见年轻帅气的蔡威身穿衬衫,胸系领带,左手插袋,右手挽着西装上衣,昂首挺胸,目光正视前方。展现出一个胸怀大志,有远大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这尊立像连同另一尊胸像成了故居的标志性雕塑,让参观者注视端详,细细品味,流连忘返。那么,这两尊铜像是怎么创作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图片
 

标志性铜像

 

塑像的提议要从2007年6月中旬的一个研讨会说起,那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在蔡氏家庙和蔡威故居里规划建设蔡威事迹展陈馆,我和郑贻雄(蕉城区政协原副主席)是这个项目的筹建组副组长,一起参加了这个研讨会。会议围绕设计提出的总体布局、展示主题、修旧如旧风格等等进行了一系列讨论,会上专家和有关部门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建议,在蔡氏家庙和蔡威故居两个地方分别塑造两尊人物塑像,供参观者瞻仰。

这是一个好建议,也是人物主题展示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会议讨论的议题属于项目前期,要更多地考虑到塑像建议的可行性。于是,筹建组提请有关部门,特别是党史、民政部门提出意见。因为当时文件规定对公众场所,如广场、公园等塑像有着严格报批程序。由于是会议上提出的重大建议,我和郑贻雄两人商量后,议定向区委区政府请示。在听取展陈馆规划建设方案汇报会上,宁德市副市长、蕉城区委书记陈铭生明确指出,应当把蔡威事迹展陈馆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精品工程,区委副书记、筹建组组长韦铧要求把蔡威塑像塑造成展陈馆的标志性建筑物。于是,筹建组围绕塑造的设计单位、创作方案、塑造材料细化讨论,并分头展开工作。

图片

2007年7月中旬,筹建组专程赴京,向蔡威生前所在单位总参某部汇报筹建蔡威事迹展陈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方案,得到总参某部首长的赞同。2008年8月15日,在蔡威烈士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中,我们与总参某部杨国才主任和马根海大校沟通有关人物塑像的建议和具体事宜,这与马根海大校的想法不谋而合。不久,我们得到总参某部的正式通知,军方捐资20万制作蔡威铜像,并同意署名落款设立。这一喜讯令筹建组兴奋不已,大家决心一定落实好总参某部首长和宁德市、蕉城区党政领导的指示,选择最好的雕塑家,用最好的材料,创作出最好的蔡威铜像,打造蔡威事迹展陈馆的标志性建筑物。
现在回想起来,感到真不容易:一是塑像的决定,按照当时的国家文件精神,塑像是要经过严格报批程序的,但我们的理由是展陈馆内的塑像,有别于广场、公园的场所,并且军方和地方的意见高度一致,支持塑像。二是军方的署名落款,总参某部这个军方机构一般情况下是不对外公开的,让我们意想不到和格外惊喜的是对蔡威事迹展陈馆署名落款,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破例”,充分体现了军方对蔡威前辈的敬重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军方对宁德地方党委和政府建设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肯定和支持。
 
 
 

乡贤杨绍浩

 
作为展陈馆内的标志性建筑物如何制作好?成了我们筹建组的集中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由谁来承接这个任务。

自从议定塑像作为标志性建筑物打造之后,筹建组一方面咨询塑像的制作设计单位,一方面抓紧收集蔡威的生平资料以供参考。同时,用什么材料制造塑像也成了讨论的重点。围绕蜡像、石像、铜像制作方案的讨论结果,意见很快趋于一致,由于蔡威人物的特殊性和安放场所放在蔡氏家庙和故居内,大家认为用青铜制作比较合适。于是,我们从浙江、广州、上海等地咨询合适的厂家和有经验的设计者,但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

9月初,有热心人士郑重向筹建组推荐原籍宁德,在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任教的杨绍浩老师。我们对杨绍浩作了了解,得知他是福建省十大雕塑家之一,雕塑技艺蜚声省内外,在港澳也有较高的知名度,主要作品曾入选北京大会堂福建厅(锦乡八闽)、福建会堂浮雕(八闽风光)等,我们评估后认为杨绍浩有能力接手这个设计,于是我们电话联系上杨绍浩。当他得知家乡的蔡威事迹展陈馆筹建组正在征聘蔡威塑像的设计者时,欣然答应承担蔡威全身塑像和半身胸像的设计制作任务。

“形神兼备,以形传神”是人物塑造的核心要求,所以创作者不仅要深入了解人物的形貌特征,更要掌握人物生长历程及周边环境,领会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开始创作。为了让杨绍浩尽快了解蔡威这个人物,筹建组与他具体对接设计前期工作。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形”要准。我们手头仅有蔡威童年、少年和青年(19岁)的三张照片,自然要以19岁这张照片的形为主参考。此外,我们将蔡威儿子蔡作祥的照片也提供上,同时让杨绍浩与蔡威孙子蔡述波见面,这样让杨绍浩更好地掌握创作人物的“形”。其次要“传神”,我们将手头资料集中整理后传给杨绍浩,并且与他沟通我们对无名英雄蔡威这个人物的理解,当然重要的是人物的人生特殊经历和主要从业的无形战线职业,以及贡献等等。杨绍浩富有创作经验,于9月下旬,将人物头像泥塑小样初稿传真到筹建组,我和郑贻雄组织大家揣摩讨论,很快就整理出几条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几番电话沟通和网络上互动,到了11月份,头像初稿已经过4轮修改了。为了让初稿达到“既形准又传神”的要求,我们将初稿传真到北京,请军方张东征大校征求蔡威老战友胡正先副部长的意见。这样,厦门、宁德、北京三方互动,塑造方案不断完善,于3个月后才定稿。
 

图片

其间,为了解人物塑像安放地点,杨绍浩到蔡威故居现场对接,他为家乡能出蔡威这么一位无名英雄,为中国革命做过杰出贡献而感到自豪,说一定要为塑造好英雄塑像尽心尽力,并表示蔡威塑像的设计和模型制作的费用全部免收,以表达对家乡展陈馆建设和对英雄的一份支持和敬意。
 
 
 
 

三次赴厦门

 

2007年11月22日,筹建组第一次到厦门。我和郑贻雄以及蔡述波在工厂厂房见到杨绍浩,考察了他创作的蔡威胸像和立像的泥塑模型,经过现场讨论,我们筹建组提出参照蔡威儿子的照片和孙子蔡述波体型特征并考虑蔡威在上海、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和长征的革命斗争洗礼,从青年学生很快成长为一名红军技侦战士和杰出领导者的经历,来修改塑造蔡威的形貌特征建议,并提供收集整理的反映蔡威革命一生、战斗一生的图文资料,让创作者进一步了解领会人物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格,力求更准确塑造人物的形和神。杨绍浩为人谦和,说话不多,但说到做到。通过现场的交流互动,人物模型的修改形成共识。12月下旬,杨绍浩来电说人物的立像和胸像模型已修改完毕,请我们确认是否定稿。

2008年1月16日,我和郑贻雄、蔡述波第二次到厦门,对即将交付铸造的模型进行“验收”确认。经过上一次的调整和修改,这次大体满意。从确保作为展陈馆标志性建筑的蔡威塑像的角度,我们严要求高标准地对一些细节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杨绍浩一边倾听,一边就某些细节的刻画和塑造创作作出说明和解释。大家围着模型又是拍照又是比划,既兴奋又充满期待,希望凝聚着筹建组和设计制作者心血的塑像模型能顺利通过铸造工艺环节,最终能完美展现蔡威的英雄形象。杨绍浩还主动为我们选择了能胜任铜像铸造的有资质的厂家,因为模型定稿后其铸造工艺流程还很多,主要是图纸设计、泥塑小样、放大泥塑、石膏外模、翻制玻璃钢雕塑、青铜铸造及表面处理等,每道工艺都要求精准、细腻,是很费工时的。经过努力,我们于5月6日,将铸好的蔡威立像和胸像运达宁德,筹建组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安装。忙了整整3个多小时,二尊塑像顺利安装完毕,现场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观赏。

铜像安装后,我和郑贻雄、蔡述波等筹建组的人员关注的是效果如何,多次在立像和胸像前观察审视,发现安放在蔡氏家庙的2.2米高度的立像,与周边环境不够协调统一,人物气势不够,无法展现立像作为展陈馆标志性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效果。怎么办?立像是留还是换?答案只能选择一个,决不能留下遗憾!而且必须当机立断,马上决定。因为铜像与基座是借助钢筋和混凝土来固定的,超过限定时间,混凝土凝固后,铜像就拆不下来了。我迅速将调整立像高度与规模的想法与在场的郑贻雄、蔡述波等人沟通,形成共识后,马上拨通在厦门的杨绍浩电话,得到他的肯定和支持。筹建组当即决定将立像从基座上拆卸下来。紧接着,我联系上早年跟随学习美术,一直关注展陈馆建设的美术界老前辈宁德一中林秋老师。第二天上午,我们把林秋老师请到安放人物立像的现场,通过现场考量和雕塑的透视原理,建议将立像高度定为3.3米。于是,经过现场视察和听取专家意见后,筹建组组长、蕉城区委副书记韦铧很快就批准了这一调整计划并要求立即实施。此时已是5月中旬,距“七一”开馆的时间不足50天,筹备工作紧张,筹备组人员的心情更紧张。

2008年5月27日,我和郑贻雄、蔡述波等人第三次到厦门,在宽敞的工棚里一眼看到支架上高大的蔡威立像的泥塑模型,果然给人顶天立地的感觉。原来,杨绍浩得知筹建组调整立像的方案后,当即表示将尽快在“七一”前再创作一尊3.3米的蔡威立像,并表态不增加任何费用。一个星期后,新的立像泥塑模型由厦门传真过来,向筹建组征求意见……由于之前对人物的资料了解和创作积累的经验,所以后续工序进展较快,效果也好。经过现场观摩,我们提出几个小意见后,杨绍浩登上3米多高的平台进行了修改。第二天一早,杨绍浩特地陪同我们驱车前往事先联系好的坐落集美的森晖艺术铸造厂,我们与厂家面对面商谈了立像铸造的工艺要求和制作的时间要求。
图片
 
回到宁德后,我们又把林秋老师请到蔡威故居为立像基座设计塑造方案,将徐向前元帅题写的“无名英雄蔡威”镌刻在基座上。
 

 

 

永久的纪念

 
2008年7月1日,蔡威事迹展陈馆开馆仪式在宁德蕉城蔡威故居隆重举行。蔡威生前战友、91岁高龄的总参某部原副部胡正先,千里迢迢从北京前来参加开馆仪式。当胡老部长与宁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蔡威的全身立像和半身胸像揭幕时,他仔细端详着铜像,眼眶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七十多年前,胡正先曾在蔡威领导的“二局”工作过,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蔡威的音容笑貌、忘我的工作场景、崇高的品德都令他终身难忘。今天在蔡威铜像前,胡正先伫立凝思,思绪万千,他仿佛回到了七十多年前与蔡威并肩战斗的难忘岁月……这时,蔡威的孙子蔡述波悄悄问他:“胡爷爷,您看这塑像有几分像我祖父?”“很像!很像!尤其是神态逼真!”胡正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图片

 

右5蔡威老战友胡正先在铜像前合影

 
是啊!蔡威塑像准确反映了人物的神态特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无疑,塑像取得了预定的效果。
7月10日,我和郑贻雄陪同专程从厦门回家乡的杨绍浩参观了蔡威事迹展陈馆,在蔡威立像和胸像前与杨绍浩合影。之后,郑贻雄就蔡威塑像的构思和创意釆访了杨绍浩。杨绍浩谦和低调,只字不谈自己创作的辛苦与劳累,而把塑像的成功归结于大家的努力。下面是郑贻雄整理出的采访记录:
1、在创意上胸像以‘烈士要重于泰山’的主题为切入点,胸像整体造型上实下虚,由头像过渡为山石的处理,寓意烈士重于泰山,也显示出与普通人物塑像的区别。立像根据当时蔡威在上海求学时特殊的身份(一边是学生,一边是地下革命者)来刻划蔡威形象。
 

图片

 
 

2、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胸像注意头、颈、胸。‘三大块’度的把握,三者之间又有微妙的朝向变化,使人物形象自然生动,避免人物头像的呆板(若三者变化太大,又容易失于张扬,使勾画缺乏稳重)。立像设计上注重人物动态造型,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动态的结构规律。立像为‘稍息’姿势,采用‘三大块’(指头部、胸廓、臀部)不同朝向规律和二横线(指肩带线与臀带线)的节奏规律,强化了动态特征,使人物造型轻松、自然、自信。二是形体松、紧的对比手法。考虑从对称中体现松、紧的变化(人物对称肢体和肌肉采取一边紧一边松的对比),使造型动态更有力度。三是处理好重心与支撑面的关系。立像重心在左腿上,右腿后跟稍微抬起,使形体在动态的状态下有迈步的感觉。

3、在雕塑肌理的表现上根据人物的皮肤、骨架与头发、衣服不同的质地,采用不同肌理的对比,让各部分的质感更加突出,强化了造型特征。比如,运用‘粗’(头发与衣服线条粗犷)与‘细’(面部五官特征细腻)的对比手法,增强塑像的‘泥塑味’。同时也引导观众的视线慢慢地集中到塑像的眼神表情。胸像突出人物饱满的额部、炯炯的目光、警觉的耳朵和宽大腮帮之中紧闭微翘的嘴唇,表现人物刚毅、机敏和睿智。立像突出人物挺拔的身躯、洒脱的外表、高昂的头颅和深邃的眼神,表现人物桀骜、自信和胸怀大志。让观众通过视觉产生联想,进而领悟蔡威同志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和伟大的一生的无名英雄。

 
图片
 
 

4、塑像基座的设置(塑像的整体造型)做到与周边建筑物的和谐统一从远看立像与周边环境是一幅完整的图画,大门门框就象图画画框。从远到近看立像都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带动观众的视线,随着参观者脚步的前进,逐渐集中到立像身上,进了家庙仪门,视线又会移向立像的脸部和眼神,充分展现了蔡威‘千里眼’的特征。而胸像的规模与色调与枫叶红石材砌成的基座,以及故居大厅古朴的木板壁、白灰壁也显得十分和谐,在正堂悬挂的红军长征油画和一面鲜红党旗的衬托下,胸像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自2008年7月1日开馆以来,一批又一批的观众前来参观展陈馆,瞻仰蔡威塑像,人们为蔡威的精神所感动的同时,对蔡威塑像的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而赞叹不已。

 
 

 

后记

 

图片
 

2023年春节后一天,我和蔡述波聊起了铜像的塑造过程。蔡述波对我说,15年前的事,现在回想起来,犹如发生在昨天的事一样……调整铜像方案后,时间太紧了,他特别的着急和在意。2008年6月25日,经过领导、专家和工程人员的共同努力,在筹备组的主持下新的立像基座设计方案顺利完成施工。当日,他和筹建办副主任冯求武专程赶往厦门迎接蔡威塑像回宁德。在厦门森晖艺术铸造厂里,厂长详细介绍了蔡威塑像的铸造过程,并动情地说:“蔡威先烈的英雄事迹非常感人,能够为蔡威烈士铸造塑像,既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应尽的一份责任。我厂目前正在搬迁过程中,为承接这一铸造任务并按时完成,我们组织工人加班加点,提前建成了新的大厂房,配备了新的铸造炉具,通过我们的技术人员精心施工,顺利地完成了蔡威塑像的铸造工艺。”看着刚刚铸造出炉并经过细心处理的高大的蔡威立像,蔡述波热泪盈眶,握着厂长的手连声说:“你们辛苦了,我们感谢你们,蔡威事迹展陈馆感谢你们!”6月26日中午,蔡威全身立像顺利运达故居,并一次性安装成功。这样,终于在“七一”开馆前夕,作为展陈馆标志性建筑物的蔡威的二尊铜像安稳耸立在展陈馆内。

又记

2008年由郑贻雄执笔的《蔡威铜像塑造记》,客观记述塑造铜像的全过程。由于郑贻雄和我同是筹建组的副组长,都是亲历者,一些细节场景我们都有深刻印象和记忆。所以我请郑贻雄审阅并按他的意见修改,保留了他写的文章的一些细节,并共同署名。郑贻雄一再说明不署名,所以我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我们一起共同为蔡威项目努力过,合同很愉快,衷心感谢郑贻雄。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