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大梦蕉城 >

探秘档案 | 陈国秋:《将军情怀》(中)

2023-04-24 18:33:00 大梦蕉城
□陈国秋

《无名英雄背后的故事——三十余载亲历记》

之《将军情怀》(中)

怀远将军故乡行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手机的铃声打断了我的回忆,我一看是马根海将军的电话:“会准点到达吗?我们在动车站出口处等你们。”我问了列车员,列车员说下一站到蚌埠南,会准点到达。于是我说:“马将军,会准点到达,让您久等啦!”
我是春节后与蔡述波说了我的想法,蔡述波说那很好,马叔叔一定很欢迎的。并说,最好向马叔叔报告一下,如果是马叔叔也回家乡怀远县那不是更好一些,有关问题也好当面向马叔叔问问。
蔡述波称马根海为叔叔,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因为蔡述波称马文波为爷爷,自然就称马根海为叔叔。蔡威的战友,他都以爷爷相称,印象中,他跟马文波和宋侃夫两人最亲,常常在我面前提起这两位长辈。在蔡威战友的子女中他最常提到的便是马根海,我是随蔡述波称呼的,公开场合我称马将军,私下我则也称马叔叔。
此次行程前一个多月,我在电话里向马根海报告了我的想法,不曾想到马根海说,清明前他也要回怀远,于是我们商定了3月30日的时间,他从北京南下,我们从福建北上。北京南下的班次是下午2点半到达,而我们福建宁德北上只有一趟列车,是下午3点半到达,我让马根海他们先到怀远县城,我们随后到。马根海则要在车站与我们会合后一起走,我说那样不妥,哪能让马将军马叔叔等我们呢!
3点半准点到达蚌埠市,我们出动车站时,马根海夫妇已在出站口等我们一个多小时了,这让我倍感不安。见到马根海才知道他重感冒已有三四天了,行前特意去医院检查了肺部,医生建议他多休息,他说定好的事不能不来。他的夫人余嘉宁陪同他来。
我们先到蚌埠市区一个茶座交流了一会儿,正在蚌埠市开会的蚌埠市委常委兼怀远县委书记王庆武与我们共进晚餐。
其间,我们交流了怀远县县情,一个刚刚脱去全国贫困县不久的欠发达县,疫后正抓紧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了解到蚌埠市的飞机场选址怀远县,于2024年底竣工,届时可乘飞机到此地了。我和王书记交流了此行目的,说明清明节前祭奠马文波将军的缘由。晚餐时送《蔡威传》和《寻剑一一无名英雄蔡威传奇》两本书给王书记和怀远县人大副主任张明廷。

晚餐后,我们前往怀远县。马根海的孙侄儿黄伟给我们当司机,与我们交谈了不少马文波老将军的情况。说马文波是怀远县唯一的一位开国将军,早年出去革命,直到延安时期才与家中有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仅在1972年和1982年两次回怀远故里。他也知道1985年马文波到福建省宁德县调查蔡威烈士籍贯时,过度劳累,加之确认后的兴奋,不久导致心血管病突发,重病卧床。说马文波住院期间,金瑞英专程从北京到宁德参加纪念会,蔡威孙子蔡述波到北京看过马文波将军。还知道2017年家乡怀远县在马文波出生的何巷社区设立了何巷村史馆,马文波作为该村名人布置了马文波将军生平展并塑了铜像,蔡述波专程从宁德赶来参加开了何巷村史馆开馆仪式。

黄伟说的马文波老将军第一次回怀远县是1972年的事,那时他还小。我从资料中了解到马文波是1932年参加红军,1972年第一次回怀远县,那应该是40年后才回家乡。马文波时任国家外交部副部长,在黄伟的印象中既威严又亲切,说是住在县招待所,虽然是外交部副部长,但还是军方的将军,因此有警卫员和军方的随行人员,马家晚辈们到招待所则可以分得一把糖果,让黄伟他们十分高兴,那个年代糖果可是稀罕物。

图片
 

展馆里的新发现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3月31日上8点30分,从住宿的怀远县长久酒店出发到何巷社区马文波将军生平展,怀远县人大副主任张明廷和何巷社区的同志早已在等候。

马根海告诉我,现今的何巷社区,就是从何巷村演变而来,马文波将军生平展和铜像都在这个社区里。马氏家族在怀远县何巷村是一个大家族,在4000千多人口中,占了三分之二。也可以说这个社区过去就是马氏家族的聚居地。

图片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马文波将军生平展,讲解员在认真作介绍,马根海在一旁不时解读背景情况。我在展馆里看到了马老将军在生命历程最后完成的一件“大事”一一寻找烈士遗属,馆中用了整整三大版面作了详尽介绍。

其主要内容如下:红四方面军总部二局局长蔡威(原名蔡泽鏛),是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信和技术侦察工作的主要创始人,不仅功勋卓著,而且品德高尚,是我军技侦战线上一座丰碑……

我认真仔细看了每个版面、每份资料、每份实物,有三个最新发现,至少是这之前我们没有发现的细节,有的还是关键的细节。

细节一:马文波的手稿“回忆蔡威同志一生的题纲”,内容是“一、首次见面,印象深刻;二、简介蔡威同志生平;三、从城市到根据地很快锻炼(成)革命勇士;四、无线电通信建设创建人之一;五、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意志,终于克敌制胜,首立奇功;六、好的领导,群众的表率,团结同志,以身作则,深受群众爱戴;七、身患重病,不忘工作,令人敬佩;八、长征途中不幸病逝,我党失去了一位好干部;九、全局同志痛悲泣,朱尔坪黄土埋忠骨;十、为党为民奇功卓著,英雄榜留名慰英灵。结束语。”

图片

马文波与蔡威第一次见面的时间是黄安战役胜利后的1932年5月,直至1936年9月蔡威局长牺牲,两人在一起工作长达4月4个月时间,这份提纲是马文波对蔡威全方位的了解,是对老领导蔡威深厚情感的追忆,也是对蔡威局长在密码破译领域里屡见奇功的见证,如“创始人之一”、“首立奇功”、“奇功卓著”等等。

这份手稿是马文波“宁德查证”,“以剑为媒”找到蔡威籍贯后,百感交集,想了很多很多后写成的提纲。

《忆我的良师益友一一蔡威同志》这篇回忆录,就是在这份提纲的基础上写成的。其中有个情节给我留下深深的记忆:“……当天下午,蔡威同志又专程来训练班和我热烈握手,并连声道谢,然后拉我坐下,亲切地问道:‘你在红军中工作,生活上适应不适应?有什么问题吗?’他又说:‘你来工作已经快一个月了,按照我们红军中的规定,技术人员都发给零用钱,你的零用费是每月12块钱。’说完他微笑着从军衣口袋内掏出12张鄂豫皖苏区印制的票子给了我,并解释说:‘这是苏维埃的票子,这种票子在苏区是当正式银圆一样使用的,一块钱可以买不少东西。’我接了后,向他表示感谢。他说:‘不要客气,因为你刚从白区来,对苏区的情况可能有很多不了解,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适应苏区的生活,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的。’他又问我:‘你想不想家?需不需和外边通信?’由于我当时考虑不方便和外边通信,他就对我说:‘如果需要通信,我们有办法把你的信转寄出去,这样可以避免你的家人对你的挂念。’我当时也是含笑向他表达了谢意……”蔡威为了让马文波家人避免对他的挂念,主动问他要不要写信告诉家人,并说他有办法把马文波的信转寄出去。马文波当时考虑不方便和外边通信,向蔡威表达了谢意。马文波最终没有和家人通信,当然有多种考虑,但马文波的内心难道不想家吗?不会的,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马文波就将与他分别20年的父母接到北京住了好长时间,让他的父母惊喜不已,自从1932年马文波参加红军后,家人再也没有他的音讯,17年后突然出现,着实让日夜思念的父母喜从天降。而蔡威既然“有办法把马文波的信转寄出去”,那为什么他不把到鄂豫皖苏区的消息告知宁德家人呢?两人都有告知家人的机会,但他们两人都没有这么做,宁可让自己和家人饱受思念之苦也绝不暴露行踪,我想这就是从事隐蔽工作的职业本能和铁律“上不告父母,下不传妻儿”的最真实写照!

图片

细节二:蔡威曾对马文波说过,他是福建省福宁府人,已婚并有一子,祖上做过清朝官员,亲戚在四川搞过盐务,特别是蔡威家里藏有一把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的青钢宝剑等等。为了寻找线索,马文波还专门买了一套浩达536卷的《清史稿》进行研读,希望从中找到一些痕迹,但未能如愿。这是我在馆里拍到的照片,计48册536卷。马根海告诉我,那是1977年或1978年的事,马老将军知道北京王府井书店有《青史稿》书籍后,自己到书店找了书店负责人购买成套书。我取出一册看了出版时间和书价,每册大约在0.8~1.2元之间,一套书大约45元左右,每册都盖上马文波的印章。单从这个细节看,马老将军对蔡威所说的“家里藏有一把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青钢宝剑”线索有多么的重视。

图片

细节三:一份王子纲的手迹。这份手迹是我第一次看到,令我激动不已。对于王子纲,我不仅熟悉,还十分了解。1986年5月,我在北京他的筒子楼家中采访过他。2008年,我走访他的儿子王光岩,看到王子纲的自述手稿和他本人填写的履历表。而眼前这份手迹,恰恰是对红四方面军密码破译工作的关键人员的一个深度揭秘,当事人也好亲历者也罢的第一手资料,这在党史研究中是弥足珍贵的。

红四方面军的情报“三杰”指的是宋侃夫、王子纲、蔡威三人,是因为他们同为上海党中央派往鄂豫皖苏区创建电台的,但他们三人的业务发展路径却有所侧重:宋侃夫是通讯、破译、译电都涉及,而偏于行政,当上了电务处的处长、一台台长,参与了第一部川军“通密”的破译。王子纲偏于通讯,后来当上了国家邮电部部长,川军“通密”最早是王子纲突破的,研究出大部分的密码编排规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蔡威是侧重于破译和机务,第一部川军“通密”是他在王子纲研究的基础上完整破译的。所以,王子纲的手迹关于破译上的排序为蔡威、王子纲、宋侃夫是符合历史史实的。马文波排序“三杰”之后,是基于他的业务能力,早期他熟练掌握了电台的报务、机务、通讯、破译、译电各个环节,是个电台的“全能手”,后来在蔡威领导的“二台”、“二局”,专心致志地研究密码破译,成了蔡威的得力助手 。所以,王子纲把马文波排在“三杰”之后,也是情理之中和理所应当的。

我在展馆里反复看着一张张照片,一份份原件,一件件文物,我独自一人静静看着,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马老将军和蔡威并肩战斗的身影……馆里的工作人员、陪同的怀远县同志,包括马根海夫妇,他们则不打扰我,让我沉浸在往事的追忆之中。

时间飞快流逝,不知不觉我们在馆内已看了两个多小时,之后我郑重地在马文波将军生平展留言簿写下“千里查证,情深义重!”8个字,感恩马老将军为蔡威家乡做了一件功德无量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大事!

图片
 
图片

 

铜像前敬献花篮

图片

马文波将军的铜像就立在生平展边上的广场上,我和同行的阮兆菁抬着花篮,马根海夫妇也抬着花篮,庄严肃穆地敬献在马文波的铜像两边。

铜像的正面镌刻着“开国将军马文波”七个大字和生平简介:原名马万章,字文波,安徽怀远县何巷村人。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鄂豫皖军委会无线电训练班技术教官、红四方面军总部电台报务员、报务主任,军委二局科长、处长、副局长、军委技术部副部长,总参某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69年被选为中共九大代表。1982年离职休养,享受大军区副职待遇。1993年2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图片
我肃立在马老将军的铜像前,仰望他慈祥的面容,眼前浮现出马老将军重病卧床,与病魔抗争的八年,我为自己未能到病床前探望马老将军而再次深感自责,展馆里有关马老将军人生最后历程的画面又一次在我的脑海里闪现,1993年2月11日,马文波的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党、国家和军队有关领导人及单位与个人送了花圈,一千多人前往送别。
我们在马老将军铜像前深深三鞠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