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波一行离开宁德,经福州继续查证“青钢宝剑”情况,而后回北京。
1985年7月,马文波冒着酷暑,日夜伏案,梳理查证的线索,挥笔疾书《关于蔡威同志籍贯的调查报告》……
就在马文波将军不顾劳累赶写“调查报告”时,接到来自宁德的长途电话,原来是蔡述波要到沈阳,经北京拜访马文波将军。马文波当即打电话到军方的南池子招待所,为蔡述波预留了床位。蔡述波到北京后,马文波驱车到招待所看他。第二天,蔡述波前往沈阳看望大舅公,待蔡述波回到北京时,南池子招待所已将他原来住的大通铺换成了单人间。那个年代的北京住宿相当紧张,对于蔡述波来说,能有个住的地方就感觉不错了。正当蔡述波感到不解时,招待所负责人告诉他说,部首长马老将军特意交代我们要安排好一点的房间。
蔡述波在北京的两天时间里,马文波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带上丁德润,陪蔡述波看了北京城,看了十三陵水库等地方,与蔡述波谈了很多有关蔡威的往事。蔡述波事后和我说,他看到马文波将军感到特别亲切,马文波看他的眼神充满了长辈的疼爱。在一旁的丁德润则告诉我,两人有谈不完的话,那个亲切劲像极了爷孙俩。对于早早失去爷爷,又失去父亲的蔡述波而言,与马文波将军在一起就像和亲爷爷在一起一样,相处的两天时间对他来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也是他一辈子都不会忘怀的时刻。
1985年7月马文波与蔡述波在北京
蔡述波离开北京后,马文波继续伏案赶写“调查报告”,8月15日终于写成一份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融入浓浓血脉之情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蔡威同志1931年10月根据在上海的党中央的指示,和王子纲同志一道到达鄂豫皖苏区,是鄂豫皖苏区和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信及技术侦察工作创始人之一,为党为人民立下过卓越的功勋,1936年9月在长征行至甘肃岷县朱尔坪时因病逝世。多年来,宋侃夫、王子纲和总参某部原在红四方面军工作的老同志一直在打听他的籍贯和遗属情况,奈因只知其为福建福宁府人,具体情况不详,故无法落实。今年5月30至6月9日,我受宋侃夫、王子纲和某部党委的委托,带领某部党史办公室的同志,根据若干线索,到上海和福建宁德作了具体调查了解,并在省、地、县、党史部门的大力协助下,经过查阅17份有关资料和找了7位与蔡威同志熟悉的老同学、老人等进行调查了解,已证实蔡威同志为福建宁德县城关人……”
“调查报告”的结尾是这样写的:“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这次调查中所了解到的情况,无论是蔡的家庭出身,出生地域、时间,祖上及亲戚的为官情况,家中所藏宝剑,在家已婚,并有一子;还是从蔡的年龄、面貌特征、照片、学习过无线电以及在宁德、上海的活动情况和离开上海进入苏区的时间等,都可说明:蔡威是福建宁德城关镇人,蔡泽鏛(景芳)即蔡威,而现居宁德等地的石雪英、蔡述道、蔡述波、蔡婉儿、蔡丽儿等即蔡威之儿媳、嫡孙和孙女。”
“调查报告”的署名时间是:马文波(盖章)1985年8月15日于北京
1985年8月20日,根据马文波的“关于蔡威同志籍贯的调查报告”,宋侃夫、王子纲、马文波、肖全夫、陈福初、李永悌六位蔡威的老战友联名向李先念主席和徐向前元帅写了报告。李先念主席和徐向前元帅作了明确批示。至此,马文波告慰蔡威烈士英灵于九泉之下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可是,忙好这一系列工作的马文波由于劳累过度,于9月份突发脑溢血,住院抢救。从此,再也起不来了。寻找蔡威烈士的籍贯是马文波将军生命历程完成的最后一件“大事”……
“已进入安徽境内了”,同行的福建宁德蔡威研究会专家阮兆菁提醒我,又一次把我从回忆中拉回现实。我和阮兆菁说:“满脑子里都是马老将军的画面,经历过的和后来听说的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阮兆菁是闽东日报原副总编,马上回答说:“我能理解,不打扰不打扰。”此次同行的还有福建宁德蔡威研究会的副秘书长林旭东,他见我们在交谈,插话说:“带了不少水果,多吃点”……
到安徽境内,离此行的目的地一一蚌埠市怀远县不远了。我的视野转向窗外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又一次回到了当年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