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大梦蕉城 >

探秘档案 | 《无名英雄背后的故事——三十余载亲历记》之《两次评烈》

2023-01-08 18:05:00 大梦蕉城
  大家是否关注过这两组数据,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牺牲了多少先烈 ?一是民政部门和组织部门的统计:从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以查到姓名的牺牲的革命先烈是370多万;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普查,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算起,全国为革命牺牲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仁人志士共有2100多万。
两组数据对比后得出:评上烈士的人数与实际牺牲的人数的占比是17.6%,也就是说,一百名共产党员和革命仁人志士牺牲了,只有不到18名才评上烈士。在白色恐怖、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很多事情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错综复杂的地下革命、炮火纷飞的拼杀战场……牺牲者居多,又有几人能评上烈士呢?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是一位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他叫蔡威,1936年牺牲在长征路上,可曾想50年后的1985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更令人没有想到的这还是第二次被评为革命烈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

蔡威19岁在上海的照片

第一次评上烈士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蔡威第一次评上烈士是解放初期,那时候我们只知道他叫蔡泽鏛,乳名景芳,是宁德县城大户人家的子弟,怎么评上的有不同的说法。

先是“百人证明”之说。

蔡威的孙子蔡述波在《寻找祖父纪事》(2005年9月22日)一文中写到:“全国刚解放,父亲就向上海市有关部门写信,要求帮助寻找祖父下落。上海市有关部门在查无结果后给父亲写了回信,信中说根据有关精神,若当地有百人以上证明祖父是参加共产党而失踪,当地政府就可以认定我们家为革命烈属。因而,我们家在刚解放时被定为革命烈属之家,逢春节农会就来慰问。”原来传说中的“百人证明”是上海市有关部门给蔡威儿子蔡作祥的回信中提到的,果真如此吗?

2008年7月1日,福建宁德蔡威研究会成立,即着手研究蔡威烈士的各项课题,其中由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时任蕉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罗宾承担研究蔡威两次评烈的前前后后这一课题。罗宾与林峰(时任蕉城区社科联主席)到宁德市金融部门、蕉城区档案馆等有关单位了解情况,走访了李怀先(宁德县政府办主任)、黄阿三(1953年八都区区长,宁德县委委员,参加过评烈工作)、林克飞(解放初期宁德城关区文教干事,参加过评烈工作)、薛赞平(蔡威姻亲)、林坦(林国章的儿子)蔡作麟(蔡家)、蔡述波(蔡威孙子)等人,查阅了近60年前的相关档案资料,终于解开了疑惑,弄清了事情的真相。

蕉城区档案馆密卷“30一1一3”号档案(1951年3月)《宁德县1930年起参加革命死难同志名册》中发现蔡威的记录,姓名:蔡泽鏛;年龄:□□;性别:男;参加革命年月:1930年;负责工作:政治工作;备注:于1933年在上海失踪。这份地方秘密档案透露出2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参加革命年月是1930年,我认为应该是1930年前。档案密卷所记载的是1930年起参加革命,而蔡泽鏛1926~1927年在宁德闹革命众所周知,1928年之后就离开宁德前往上海了,直到1931年10月被党中央派往鄂豫皖苏区。所以,蔡泽鏛是有幸被列入这个名册之中的。二是1933年在上海失踪。这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蔡威在上海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期间,常与闽东在上海的老乡周泽万、林国章、潘玉珂等人交往,蔡威1931年10月离开上海前往苏区后,老乡们都在打听他的消息。蔡威离开上海没有告诉闽东老乡,所以闽东老乡一直在上海打听他的去向。林国章在生前材料里写到:“蔡泽鏛同志到上海后,在法南地区找到地下党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经常和我联系。他在法界无线电学校学习,是组织分配他去参加学习,目的是他在无线电学校毕业后会分配去电台负责党的通迅工作。1933年,我和蔡泽鏛同志住在法界拉菲德路。有一次他两天没有回来,突然接到一封信,拆开一看是蔡泽鏛同志用铅笔写的信:……我已被上海浦东第五区警察局逮捕,我坚贞不屈,革命到底,你的住处赶快转移,希你继续前进吧!”查询了众多资料,档案名册里有关蔡泽鏛1933年在上海失踪,只有林国章这份资料最接近。我们暂且不去论证时间上的误差,但这份资料明确说到1933年蔡泽鏛被捕,被捕之后什么情况没有讲,所以就有档案名册中“1933年上海失踪”的记录了。

原土改时宁德城关崇文街街长马大跃、委员陈振忠等人都证明过,1950年至1951年政府曾承认过蔡泽鏛(即景芳)为革命烈士,并为其家送过光荣烈军属牌和节日优抚慰问。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很多工作都在待完善中,评烈工作也一样,蔡威的第一次评烈有《宁德县1930年起参加革命死难同志名册》历史档案资料为依据,有当事人马大跃、陈振忠证明。罗宾和林峰走访了当时参与宁德县评烈的黄阿三、林克飞等人,以及李怀先、薛赞平、林坦、蔡作麟等知情者,都一一表明1950年蔡泽鏛被评为革命烈士,其家属子女享受烈军属优抚待遇。

关于“百人证明”的说法,罗宾和林峰在查阅档案资料中没有发现相关的记录,在走访当事人和知情者中均无此提法,因此可以排除“百人证明”这一说法。这是蔡威儿子蔡作祥写信给上海,上海有关部门的回复建议。现在分折起来也有他的合理性,解放初期评烈工作各地有差异,上海可能有“百人证明”的做法。如果这个做法用在福建,蔡泽鏛也一定符合条件,1926年宁德那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支持“北伐”运动,把沉静多年的闽东搅起了波澜,其震撼力和影响力可谓不小,做为主要成员之-的蔡泽鏛,要找100人证明那是轻而易举的。

1951年至1952年宁德县的土地改革中,蔡作祥因祖上留有田产、房屋,本人成分被划为地主。于是,蔡泽鏛名下的田地充公,房屋没收,只留下几间的偏厦让蔡作祥一家居住。评上烈士对于蔡家而言意义非凡,那年蔡作祥23岁,念过10年私塾,写得一手好字,算盘又打得熟练。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各业都需要有文化的人才,有关部门规定烈属子女可以报名,并优先录用。蔡作祥就以烈属的身份考入了霞浦县人民银行工作,成了一名国家工作人员,同时举家迁往霞浦县。

 

烈士资格取消

 
 

但是天道不测命运造化弄人,蔡威的生死不知被归为下落不明的失踪人员,因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取消其烈士资格。

罗宾和林峰沉在蕉城区档案馆里,仔细查阅了档案资料,终于在1955年密卷“30一1一28”号档案找到三份相关材料。
(1)《宁德县崇文烈士抚恤情况调查表》中有关蔡作祥情况记录如下:烈属名字:蔡作祥(又名蔡植生);成份:地主;与烈士关系:子;烈士姓名:蔡泽鏛;何时何地参加什么队伍任何职务:1926年本县参加反对(拥蒋扶蒋大会)国民党,大逮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逃往福州被捕后释放,于1927年夏季到上海南洋无线电学校参加政法大学(系共产党小组组织),负责地下通讯工作。被敌人破获即迁往浦东,又被捕(伪公安捕获时间30年9月)后生死不明;参加工作部队领导是谁:□□□□□□;牺牲时间地点和被害情形:□□□□□□;牺牲时证明人姓名(盖章):林国章;现在家属人口姓名年龄:家人现在霞浦银行;家庭经济情况:其子现已迁移霞浦银行机关;乡政府意见:“查此系前段参加革命工作;区委意见:不合烈士资格。
(2)《宁德县蕉城镇崇文街乡经县批准和不批准之死亡名单》有关蔡泽鏛情况记录如下:乡别:崇文;烈士姓名:蔡泽鏛;家属姓名:蔡植生(蔡作祥);与烈士关系:父子;县批准意见:不合烈士资格。
(3)《宁德县蕉城镇崇文街烈军属登记卡片》有关蔡泽鏛的情况记录如下:姓名:蔡植生(蔡作祥);生产生活变动情况:城郊蕉城不符合烈士;备注:其子参加工作。
三份档案资料中第一份是决定性的,生死不明、失踪人员只能证明前段的情况,而后段情况如何存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是否继续革命?或脱党、脱离革命队伍……罗宾、林峰走访黄阿三时,他说当时对“生死不明”的对象不认定烈士资格,因为“革命战争年代的情况相当复杂”。这份调查表的形成几乎起到了定性的作用,而后即乡报区,区报县最后认定不符合烈士资格的结论。

图片

蔡威儿子蔡作祥照片
此时蔡威的儿子蔡作祥举家在霞浦,宁德县的调查情况也许他全然不知,等到形成结论时一切都晚了。取消烈属资格意味着不再是革命者的后代,而是地主成份的身份,这对蔡作祥而言是十分残酷的现实。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地主成份的命运是如何呢?
先是摘牌,不再是烈属,1955年原先在宁德老宅分得几间房的门楣上那块“革命烈属”的光荣匾被摘了下来。
接着是1957年蔡作祥被戴上“不纯分子”而赶出革命队伍。1957年在开展反右斗争大运动的同时,福建还出了“清理不纯分子”的小运动:凡是来自剥削家庭的党员和干部都划作不纯分子,大多遭到清洗。闽东当年就处理“不纯分子”1579人,占干部总数的10.7%。
蔡作祥只能举家迁回宁德,回到那老宅的几间房,可是推进房门惊呆了,屋里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连床辅都被洗劫一空,可谓家徒四壁。蔡作祥只好把一家人寄居在亲戚家里,自己到城关一个夜校教书糊口……
蔡威第一次评烈从1950年的“百人证明”之说到1955年取消烈士资格,到1957年被作为“不纯分子”清洗回家。在这短短的7年时间里,对于不到30岁的蔡威儿子蔡作祥来说,人生命运尤如过山车一般。
蔡作祥于1974年在寻找蔡威无望的情况下去世了。他用了一生的努力去寻找“上海失踪”、“下落不明”、“生死不知”的父亲,但他一生却从未见过父亲,至死不知父亲从事的职业……

 

共和国元帅批示

 
 
在蔡作祥去世11年后的1985年,“上海失踪”的父亲奇迹般地找到了。原来,蔡威不是失踪,是党中央决定派他去鄂豫皖苏区创建电台,这是一项绝密的任命,需要高度保密,因此蔡威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成了“上海失踪”、“生死不明”的人。难怪蔡作祥一直围绕着上海找人,自然是找不到,上海市公安局还在1966年9月30日回过函:“你来信要求查找父亲下落问题,经我们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均未掌握蔡景芳(蔡泽鏛、蔡威)等资料,特复。”由于找不到,各种的说法不一,毕竟是大上海啊!林国章就证明1933年蔡威在上海牺牲。原上海闸北地下党委宣传委员周泽万(已故)1967年2月说:“蔡景芳(蔡泽鏛)于1930~1932年间在上海市住在拉菲德路,参加法南区地下党组织,进行革命活动。当年曾住过闸北地区我宿舍秘密室两个月,进行发传单、标语等革命活动。离别后,次年被捕牺牲。”还有更加离奇的传言,说蔡威去了苏联,去了美国,甚至说去了台湾……

图片

 
令蔡家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蔡威的牺牲地点不在上海,而是离上海遥远的甘肃岷县,时间也不是1933年,而是1936年。苍天不负有心人,蔡作祥去世后,他的两位儿子蔡述道、蔡述波接着找,历尽艰辛终于在1985年找到了!
1985年8月20日,蔡威生前老战友宋侃夫、王子纲、马文波、肖全夫、陈福初、李永悌联名给国家主席李先念和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徐向前元帅写信,其中建议“请有关部门为其后裔发送烈属证明和按规定予以抚恤”。
6位共和国部长和将军们的来信自然不一般,为什么总共才两点的建议里就有一点提到为其家属发送烈属证明呢?显然他们已经是了解到蔡威第一次评烈后被取消烈士资格的情况。所以,徐向前元帅于1985年9月12日写下这样的批示:“蔡威同志是一位优秀的红军干部,在破译方面是有独特建树的,他的遗属理应享受烈属待遇,请中央告福建阅办。”短短50个字的内容却包含着深刻的内涵。“优秀的红军干部”和“破译方面是有独特建树”,这两句表明了蔡威的身份和从事的职业,我想如果蔡作祥还活着,该有多高兴啊!这可是他用了一生的努力都没有得的答案。“他的遗属理应享受烈属待遇”这句话的“理应”二字让我顿时百感交集、感慨万千,我仿佛透过“理应”二字联想到1955年取消蔡威第一次烈士资格的“不该”,当然,取消烈士资格也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作出的,我们不能有更多的评论,但是所造成的后果让蔡威的亲属政治上受歧视,经济上陷入贫困境地,以致带来读书就业一系列问题。这“理应”二字包含着共和国元帅对他的爱将无名英雄蔡威及后人多少的复杂心情啊!“请中办告福建阅办”这句话几乎是下命令似的,让中办落实这件事。如此的措辞,如此高规格的解决问题的渠道,我想对一个评烈的问题而言,恐难再找到第二例了。细细品味起来,真让我心中五味杂陈。

 

 
 

第二次评烈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王兆国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接到徐向前元帅批示的第二天,即签批“请民政部商福建省委妥善处理,结果告中央。”9月18日,国家民政部立即批示并提出处理意见。随即,国家民政部发出(85)民优函第217号关于蔡威同志在长征途中病故可追认为烈士的函,内容如下:福建省民政厅:转去宋侃夫等同志建议追认原红四方面军总部二局局长蔡威同志为烈士问题写给李主席、徐向前同志的信和徐帅、王兆国同志对此信的批示意见(复印件)。经我们研究,提出如下:一、蔡威同志在长征途中患重病以身殉职,可视为因对敌作战牺牲,由你厅报请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二、蔡威同志被批准为烈士后,应编入《革命烈士英名录》并告知其遗属。以上意见,请报告并征得中共福建省委同意后办理。附见6份,同时抄报:中共中央办公厅。
福建省民政厅于1985年11月8日给宁德县民政局发来闽民优(15)号函,要求“请你县根据民政部的处理意见,办理革命烈士审报手续,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接下来是宁德县人民政府报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11月14日以闽政(1985)综518号文件同意追认蔡威同志为革命烈士的批复。随即福建省民政厅以(85)闽民优字第604号给宁德县人民政府发出革命烈士通知书。
图片
 

按照以往的评烈报批程序,是由籍贯所在地政府说明何时何地因何原因牺牲,逐级上报到省人民政府批准。而蔡威的第二次追认为革命烈士,是6位共和国部长和将军联名写信,共和国元帅批示自上而下办理的。

蔡作祥没有看到蔡威的烈士证书,四位儿女把这本烈士证明摆放在他的灵桌上,跪在地上说:“父亲,爷爷再次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了,家门口又挂上了革命烈属的牌子,也没有人说爷爷去苏联、美国、台湾,您可以放心了。”
……
以上就是蔡威一生中两次被评为革命烈士的前前后后,可两次相隔35年。35年虽是沧海一粟,但对蔡威的儿孙来说却是太过于漫长,太过于坎坷。
今天距离蔡威第二次评烈已过去38年了,当我写起这段往事时仍然心潮起伏感概万千,我想起蔡威解放初期评上烈士,儿子蔡作祥因烈属可以就职,取消烈士资格后,蔡威儿孙命运坎坷,一直挣扎在生活的底层……我还想起为新中国诞生牺牲的革命仁人志士2100万,能评上烈士的只有370万,仅占17.6%。这众多没有评上烈士的革命仁人志士亲属们的命运又将是如何呢?
罗宾是2008年完成蔡威两次评烈前前后后研究课题的,15年前走访的当事人有的已年老去世了。感谢罗宾和林峰,及时走访当事人,查阅历史档案资料,带我们走进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