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蕉城要闻 >

七都北山畲村: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2022-06-29 10:06:08 三都澳侨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爷爷身上穿的是什么民族服装吗?”幼儿园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将课堂“搬”进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蕉城区七都镇北山畲族村,开启了一次意义非凡的研学之旅。



孩子们对眼前“稀奇”的服饰充满着好奇,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土生土长于北山的畲医传承人兰福禄讲述着畲地人家的点滴故事,孩子们听得陶醉,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此刻,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萦绕在北山村上空,一切都是那么幸福而美好。



走在北山畲族村,流水潺潺的河岸边是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是浸润畲风的文明墙画,是弥漫畲家风情的广场,是错落有致的白墙青瓦,它们与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相映成景,让人宛如置身在一幅美丽的乡村山水画中。



近年来,北山村依托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畲族元素的文化优势、环境宜人的生态优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倾力支持下,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鸟语花香的北山村,村民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过去是泥泞路与破旧老屋,现在,我们走的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住的是畲家人独具风格的新庭院,日子越来越好了。”北山村民感慨如今族人的居住环境,幸福满满。



据北山村党支部书记雷新平介绍,北山村把“党建引领”“全民参与”“畲族文化融合”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三大抓手,坚持问题导向,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集结村“两委”、热心村公益事业的党员群众、致富带头人等力量,将任务具体化、责任明确化、分工合理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我们坚持‘面里’一齐抓,完成了房屋外立面装饰和屋顶平改坡,开展房前屋后整治,将荒地菜地化、花圃化,并铺设污水管网,建成厨余垃圾处理房、垃圾回收亭,全面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同时,高标准打造风情广场、文化长廊、登山步道、村内道路硬化、景观绿化等项目,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雷新平说。



靠山吃“山”,北山畲族村立足自身禀赋资源,历经世代,如今,传统畲药成了它的一张名片。在北山,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畲药种植。兰福禄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北山地理条件等因素造成当时缺医少药,畲民便用祖辈传承下来的方法就地取材,克服种种疾病困扰。



“当时全村人都挖草,也是偶然的机会,外地老板来收草药,他们见北山的草药质量高,色泽好,便和我们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始是收三五种品种,后来收到600多个品种。”兰福禄说。



眼见北山畲药的市场价值之大,兰福禄寻思着如何让村里的撂荒地焕发生机,成为村民的“聚宝盆”。2014年,在他的推动下,村里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整理出300余亩荒地发展中药材种植,种植有白牛奶树、红牛奶树、药用茶花、满天星等草药品种50种,形成了集专业中草药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链,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从全村漫山遍野挖药到大规模种植,从自给自足到远销台湾,曾经治病的畲药,如今也成了北山村民的致富良方,年产值达500多万元。



“过去是耕田种地维持生计,现在家家户户都参与畲药种植,这实实在在为我们增加了不少收入。”村民指向成片青绿的畲药,喜笑颜开。



为持续扩大畲药产业规模,北山村对药材产业的发展理念已不再是一味收取。为更好保护和传承当地畲药,北山村成功申报“畲地人家”中华畲药商标,并建立起了畲族中草药展陈馆,馆内共收藏畲药228种,其中不少畲药还是市场极为少见的珍贵品种。



在持续挖掘畲族传统中草药、保护濒危中草药、发展特色水果的思路下,北山村还依靠科技,紧抓市场,规模化发展草莓、脐橙、玫瑰香橙、蜜柚、橘柚等水果产业,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年产值近800万元。


村民边挥舞着手中的锄头边说道:“我种植脐橙好几年了,依靠脐橙,我们现在的年收入与过去比较翻了好几倍呢。”


群山环绕的北山村,山间树木郁郁葱葱,南面的八仙顶山秀石奇,北山溪自西往南穿境而过,一年四季溪水潺潺,百鸟齐鸣,畲药飘香。雷新平告诉记者,近年来,北山村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主基调,守好生态主线,大力发展畲族特色种植业,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战,让原来贫瘠的小村庄发展到现如今人均年收入达26000余元,成为了蕉城区名副其实的畲家小康村。  □ 阮传龙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