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光,万物可期。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春暖花开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踏上“第二故乡”福建,深入考察指导,看望父老乡亲。
对这片曾经工作生活了17年半的热土,习近平总书记寄望殷殷:要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又到一年踏春赏花季,政和县铁山镇大红村的油菜花如期绽放。福建日报记者 吴鹏 通讯员 郭斯杰/摄
情暖山海,感恩奋进。一年来,福建上下牢记嘱托、勇毅前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春风拂过,万物竞长。生机勃发的八闽大地上,“福建篇章”正挥毫谱写,徐徐铺展。
深学笃行
奋进新时代赶考路
“今年全省各项工作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虎年春节开假第一天,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全省部署实施“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
在“效”上看高低、见担当、显精神,福建吹响了新一年的奋进号角。
从2021年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到2022年实施“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省委的每一项工作部署,都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真正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引领发展。
3月22日,13兆瓦抗台风型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顺利下线。
行动上的勇毅,源于政治和理论上的坚定。
2021年3月26日、27日,福建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和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先后召开,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厚爱与期望,锲而不舍、真抓实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真抓实干谱新篇。”省委旋即下发通知,对全省学习宣传贯彻作出具体部署。
信号向全省传递,热潮在八闽兴起。
从组织6次省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到省委十届十二次、十三次全会,省委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工作主线,制定方案、细化措施,明确8个方面38项重点任务,推动殷殷嘱托落到实处。
省委常委带头深入基层共学共讲,谈学习体会、贯彻措施、发展思路,引领全省上下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摄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关心关怀福建发展,对福建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有着深厚感情。这是福建发展最为重大而独特的优势。”2021年11月26日,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开幕会上,省委书记尹力在报告中深刻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是福建发展的总纲领总遵循。
2021年12月6日,省委书记、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尹力,带领新一届省委常委班子成员开展第一次集体活动,出席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和座谈会。
尹力在座谈会上指出,中央批准我省成立研究中心,赋予了我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神圣使命。要注重从原理学理上、实践源头上进行深入研究阐释,强化对策性、应用性研究,深入回答事关国家发展、福建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九届平潭国际风筝冲浪节 江信恒/摄
在省委的示范引领下,一年来,全省上下充分发挥新思想重要孕育地实践地和革命老区等优势,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锚定新目标,奋进新征程。
紧扣“四个更大”和四项重点任务,各级各部门细化措施、挂图作战,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推动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春潮澎湃处,扬帆奋进时。在东南沿海这片希望之地,福建广大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实现“开门稳”“开门红”,奋进新时代赶考路,以优异成绩献礼党的二十大。
质效为先
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浩荡东风,指引我们从春天走向春天。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2022年春节开假第一天,福建再次吹响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重大项目视频连线集中开工活动举行。贯彻新发展理念,重要着力点在于挖掘培育新产业、打造经济新增长点,实现高质量发展。
找准定位,谋定后动。福建倾力挖掘新产业、新业态。
位于莆田市秀屿平海湾的省重点工程福能三川海上风电项目。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郑启团/摄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我省立足本省特色优势、资源禀赋,将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确定为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并写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作为今后五年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施政之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打造一批百亿龙头企业、千亿产业集群、万亿主导产业,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做好这“四篇文章”,当有凌云志,更要实干梯。
数字经济动力澎湃——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算力达3000万亿次/秒,全省5G基站实现县级以上区域全覆盖,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3万亿元……20多年前的高瞻远瞩,犹如一粒种子,在八闽大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 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摄
海洋经济乘风破浪——建设更高水平“海上福建”,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1.1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紧盯海洋信息、临海能源、海洋生物等领域,福建持续高处落子、新处布局。
绿色经济生机勃勃——生态利用型产业不断壮大,低碳清洁型产业和循环型高效产业加速成长,乡村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向产业园区集聚,碳中和项目、碳汇交易市场等加速生成。
文旅经济遍地开花——“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品牌闻名遐迩,实现“市市有5A级景区”,福茶、福酒等“福”字号消费品牌加快建设,越来越多福建产品迈向全国、走向世界。
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积极鼓励支持创新。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
牢记殷殷嘱托,福建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重中之重,持续深化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水平打造省创新实验室和创新研究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一流创新环境,坚定向创新型省份不断迈进。
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落户福州滨海新城。林成熹/摄
牢记殷殷嘱托,福建加快步伐,围绕“优平台、强主体、聚人才、活机制”主线,自立自强补短板。
创新之光,点燃制造业引擎。福光股份在全球首创大口径大视场透射式光学系统的设计与加工技术,安防镜头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三位;福建星云电子开辟锂电池国产检测设备的先河,自主研发三毫秒动力电池工况模拟检测系统,成功替代进口设备。
创新之光,点亮冬奥会赛场。作为冬奥赛场上支持中国队比赛装备最多的运动品牌,安踏凭借保暖、运动减阻等多个品类的科技创新备受瞩目;三棵树创新升级环保涂刷材料,打造绿色、健康、安全的竞赛和居住空间,保障运动员在健康净味的环境中有更出色的表现;福建汉特云研发的智慧机器人在“冰立方”移动测温;雪人股份生产的氨液分离器为“雪游龙”提供赛道冰层厚度保障。
安踏为中国短道速滑队设计的专业比赛服进行风洞测试。
一年来,福建沉着应对风险挑战,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
一年来,福建经济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有进: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8810亿元,同比增长8.0%;
一年来,福建发展提质增效,市场主体力争上游: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18家企业入选中国500强,6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
……
“十四五”期间,福建将布局战略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等。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产业优”正迈出崭新步伐。
干事创业热潮涌动,山海间激荡着希望与活力。
站位全局
主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衔接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面向祖国宝岛台湾,背靠中部广阔腹地,具有“多区叠加”优势,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
一年来,我省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谋划,放大多区协同效应,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积极主动作为。
——开放不止步,与世界携手共赢。
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聚集高水平创新要素,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一年来,我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增长31.8%,“丝路海运”联盟成员突破220家;自贸试验区新推出25项全国首创举措,获批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试点;第21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首届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首届中国侨商投资大会成果明显。
2022年1月18日,“海丝”起点泉州首次开行中欧班列。魏培全/摄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经济韧性更足。2021年,我省货物贸易出口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元,货物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
全新开放格局下,大批福建企业正积极融入全球市场,既“引进来”也“走出去”,活跃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在助力福建经济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在贸易、资本、产业等诸多维度给世界带来更大市场和更多资源。
——改革不停顿,持续向改革要动力。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近年来,发端于福建的林改、医改探索,为全国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幅幅披坚执锐、迎难而上、奋勇前行的改革画卷,在八闽山海间亮丽呈现。
三明深化林改有突破 曹建平/摄
去年7月,福建生态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情况评估报告发布: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保持全国第一,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39项生态改革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
敢啃硬骨头,福建医改经验进一步在全国推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连续6年位居全国前列,三明获评全国首个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林改整装再出发,在全国率先开展“碳汇贷”“碳票”工作。
践行“马上就办”理念,“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比例达80.4%,“一趟不用跑”比例达90.3%,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居全国第6位,厦门18个营商环境指标全部获评全国标杆。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思想破冰、行动突围的精神因子,已融入福建发展的时代底色,内化为八闽干部群众的不懈追求,催生出推动新福建建设的不竭动力。
——突出“通”“惠”“情”,闽台融合持续发展。
图源:平潭融媒体
2021年10月初,台湾华冈集团“华航3”集装箱船舶投用,“平潭—台北”货运直航班次从最初一周三班增至一周六班,打破了平潭港快速增长的运力需求瓶颈。据统计,在大陆口岸出口对台跨境电商货物中,从平潭口岸发出的货物占六成以上。
率先公布第一批225项同等待遇政策,累计向金门供水超1700万吨……我省加大对台先行先试力度,推动两岸应通尽通、深化惠台利民、促进心灵契合,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努力服务祖国统一大业。
2021年,闽台经贸往来持续提升,贸易额逆势同比增长26.2%,首次突破千亿元,新增台资企业1495家,增长21.2%。同时,人文交流持续深化,来闽实习就业创业台湾青年累计超4万人,带动更多台胞以及台湾青年来闽追梦筑梦圆梦。
2022年1月,福州市面向就业创业的台胞推出首批公共租赁住房,共计550套。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摄
新愿景、新机遇、新未来,让在闽台胞对“第一家园”抱有更多憧憬,冀望与大陆同胞携手打造祥和、安宁、繁荣、充满希望的共同家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福建,正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凸显特色
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广
2022年的第一场大雪过后,武夷山脉的万亩茶树,沐浴着三月暖阳,吮吸甘霖,抽芽吐绿。“瑞雪兆丰年,今年又将是个好年景。”幸福洋溢在茶农们脸上。
燕子窠生态茶园 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摄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去年,武夷山市星村镇以燕子窠生态茶园为样板,改造升级了近1万亩优质生态茶园,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放眼南平全市,已建成的25.87万亩绿色生态茶园、94个绿色生态茶园示范片,郁郁葱葱、蔚为壮观。
三明市推动沙县小吃再出发,策划实施品牌及文化等“五项”提升和标准化等“五化”转型。去年以来,新增加盟店617家;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深化文化融合,做优“寻根追味”特色乡村游,发展小吃文旅康养等特色产业,打开了一个产业富民、助力乡村振兴的窗口。
牢记嘱托,我省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抓住“产业振兴”这一关键,大力培育茶、小吃等特色富民产业,广袤乡村驶入振兴发展的快车道:2021年,全省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2万亿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29元,同比增长11.2%。
在长汀县三洲镇三洲村丰盈美丽生态农场,农户将采摘的葡萄柚装框外销。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摄
绿色是福建乡村的底色,振兴路上,如何找到更多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绿色算法”越做越活——
做好“加法”,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做好“减法”,着力推进污染防治,坚决保护绿水青山;
做好“乘法”,着力做大生态红利,促进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做好“除法”,着力破除机制障碍,健全生态文明长效机制,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先行行动方案……山海之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愈发深入人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森林生态银行、森林碳汇交易、林业碳票、林业贷……从巍巍青山里衍生出的众多生态产品,在我省南平、三明等地开花结果,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越写越美。
去年5月18日,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领到了中国编号为“0000001”的碳票,涉及常口村的3197亩生态公益林。经第三方评估测算,监测期碳减排量12723吨。其中,2723吨碳减排量,当天就被福建通海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4.084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买走。
2021年5月,全国首批林业碳票在三明签发。新华社记者 彭张青/摄
常口村的空气可以卖钱了,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例证。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去年以来,我省着力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在五年过渡期内,省级再按照上年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筹集资金,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将易致贫返贫人口纳入监测帮扶范围,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我省首创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助力福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加快乡村振兴中功不可没。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闽考察调研时,听闻武夷山市茶产业在科技特派员团队的指导下发展良好,再次点赞科特派这一群体。如今,我省已实现省级科特派的创业和技术服务乡镇全覆盖、一二三产业全覆盖。科特派正深入助推乡村振兴、持续服务经济发展。
廖红教授(右2)在武夷山燕子窠福莲生态茶庄园介绍套种大豆、油菜花等作物的做法。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摄
加快振兴步伐,老区苏区是关键。我省持续完善挂钩帮扶机制,落实国务院部署,于今年2月制定出台《福建省“十四五”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专项规划》,倾力支持老区苏区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科学谋划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样板!今年3月初,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赣州、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发挥比较优势,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老区发展迎来了新机遇、站上了新起点。
绿色环抱的古田会议会址引来众人参观学习。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林斯乾/摄
有法可依,更有保障。2021年12月1日,《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有效衔接上位法,更加关注福建特色、福建需求与福建创新,重点突出“走符合福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在具有鲜明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大道上,一个个宜居宜业的乡村、绿色美丽的乡村、文明和谐的乡村,渐次呈现、连片成群。
实干为民
群众获得感越来越丰厚
春归大地人间暖,福州福山郊野公园飘荡着鸟语花香、欢声笑语。
园区入口处新装了智慧大屏,游客可用运动里程换取绿色能量,兑换手机充电、无线网络、智能座椅等特色“福利”;步道新设了20个自动打卡桩和26张智能座椅……去年,经改造提升,郊野公园在保持生态园林特色的基础上,变得更有科技感和趣味性,数以万计的市民利用绿色能量从“生态银行”里兑换了“生态福利”。
弯弯的步行道绕着福山郊野公园。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摄
街头巷尾,一个个“口袋公园”串珠成链……公园变多了,品质更好了,城市更美了,一幅幅美好生活的生动图景扮靓有福之州,幸福的笑脸随处可见。
新时代,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是更有品质的生活。
“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牢记嘱托,一年来,我省对民生各项事业的投入力度更大、覆盖面更广。
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4.7万人;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7.2万个,学前教育普汇率达93%,三明入选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泉州列入国家产教融合首批试点城市;新增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县乡村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38.7张;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5000场;“三公(工)一大”流调溯源协同机制在全国推广,食品和药品安全评议考核成绩位列全国前列;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扎实开展,群众安全感率达99.06%,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实现全覆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就业到教育,从健康到养老,从体育健身到文化惠民,从巩固安全基础到创新社会治理……一桩桩一件件民生项目落地、夯实,无不见证着福建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的新突破。
去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沙县总医院的门诊大厅,对现场的医护人员说道,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
总书记深情的话语,在人们心田久久回荡。
2021年5月1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在福州市滨海新区开诊。福建日报记者 肖春道/摄
牢记嘱托,做好总书记说的那个“1”。一年来,福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深化医改为抓手,全力推进健康福建战略实施,增加医疗资源供给,优化区域城乡布局,以实干切实维护人民健康。
一年来,福建公共卫生体系的持续完善,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疾病在“家门口”医院就能解决。
一年来,越来越多药物价格更“接地气”。“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的承诺,重逾千钧。医保“灵魂砍价”药品在闽落地。
2021年11月,我省实施“双通道”政策,先后两批共99种临床价值高、患者急需的国家谈判药品纳入“双通道”管理,破解群众的用药难题,做到“买得到,用得上,能报销”。
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展示的地铁智能驾驶系统。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摄
追求美好生活没有终点,为人民谋幸福永远在路上。
“2021年实事您来看”“2022年实事您来评”“2023年实事您来定”,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2021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情况的通报:省级财政及时下达项目资金137.19亿元,有力保障29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与此同时,省政府门户网站开通专栏,群众可实时了解今年实事进展情况,参与满意度投票,还可为2023年实事建言献策。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坚持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最终落脚点。
传承发展
八闽文化绽放璀璨光芒
拥山面海的福建,文化多元交融、底蕴深厚。
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作为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福建享有“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的美誉,“福”文化资源丰富,人民群众对“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
2022年,迎春元宵主题灯光秀上,闽江两岸“福”字光彩夺目,“福星高照 福佑中华”照亮江天。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摄
一年来,以“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代表,我省持续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深入研究、系统梳理和整体发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芒。通过开展“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推广“福”文化品牌公共标识,开展福建形象IP作品征集评选,“福潮”“福风”迅速成为新流行符号,“福星高照 福佑中华”传遍八闽、走向世界。
虎跃神州,福满八闽。
在农历新年的喜庆中,伴随着“虎年福见”等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的密集开展,全省上下形成了关注、参与、乐享、发展“福”文化的浓厚氛围。“福”文化,正成为赋能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渠道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新品牌。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应有之义。
晨曦中的开元寺东西塔。陈英杰/摄
去年7月,在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产申报是手段,保护传承是目的。”在不少专家看来,泉州申遗成功,对于中国城市的历史文脉传承保护有借鉴意义。
保护,是延续文化“根”与“魂”的基础。从三明万寿岩遗址到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再到龙岩恐龙足迹群化石,我省始终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努力建设多元文化遗产保护先行省份。
万寿岩遗址 图源:三明市纪委监委、三明市三元区纪委监委
传统文化不仅要保护,更要传承。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去年年底,首届考亭论坛在名扬天下的理学重镇南平举行,20多位国内朱子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说“理”论道,共同探讨如何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武夷精舍 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摄
为推进朱子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南平市谋划5大类29项朱子文化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68.78亿元,通过创建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落实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五项工程的“一区五工程”,着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标杆。
一年来,全省文化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等重大项目结出硕果,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个,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出炉,中央红色交通线等红色旧址保护利用整体谋划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建设进展顺利,第八届福建艺术节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盛会……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2021年金鸡奖闭幕式现场。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摄
第三十四届金鸡奖活动、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成功举办,《山海情》《绝密使命》等影视作品广受好评,厦门、平潭、泰宁“2+1”影视基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影视业的高光表现,折射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这一年,我省出台了《福建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超越行动方案》,“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品牌持续打响,去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0680万人次,同比增长15.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862亿元,同比增长5.3%。
泰宁大金湖 福建日报 林熙/摄
文化,正日益成为福建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人们从五湖四海来踏访八闽大地,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福建魅力。
学史力行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八闽潮涌风正好,风展红旗旗更红。
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对福建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要指示,“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要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要不断提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综合功效,持续巩固发展良好的政治生态”。
2021年6月17日,新建福厦铁路乌龙江特大桥合龙,献礼建党百年。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吴金霞 甘锋/摄
牢记嘱托,高擎党旗。“十四五”开局之年,省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为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我省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秉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相结合,发挥独特优势,推动红色基因融入精神血脉。
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百年初心浸润八闽大地。革命旧址、博物馆成为党史“教室”,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先进模范成为党史“教师”……广大党员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焕发建功立业、干事创业的强烈进取精神。
位于邵武市金坑乡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福建师大协和学院师生党员志愿者重温入党誓词。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摄
学史力行为人民。我省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眼贯彻新发展理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障民生需求等中心任务,推动解决一批“急难愁盼”问题,截至今年1月,全省累计确定办实事项目14.13万项,已完成14.05万项,完成率99.43%,切实以坚强党性取信于民、引领群众。
烈火鉴真金,一线显担当。
去年9月,莆田、厦门等地发生疫情后,省委迅速行动、统一指挥、全面部署,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众志成城,全省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迅速果断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歼灭战。
2021年9月23日,在出现阳性病例的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朝元社区,社区工作者和党员志愿者24小时值守在社区出入口。福建日报记者 张永定/摄
今年3月,新一轮疫情袭来,让城市放缓了脚步。与此同时,全省上下无数党员却加快步伐、主动“逆行”。省委、省政府领导靠前指挥,深入泉州、福州、厦门、莆田等地现场检查督导疫情防控工作;省委组织部加强关爱保障,从代省委管理党费中划拨专项资金610万元支持一线抗疫……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闻令而动、带头冲锋、昼夜奋战,“防护白”“马甲红”“警服蓝”闪耀一线。各地党员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全力支援高、中风险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各单位党员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两新组织党员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他们用责任和温情,凝聚起直抵人心的力量。“疫情不散,我们不退”,铿锵誓言在八闽大地处处回响。
2022年3月疫情发生以来,截至目前,泉州在疫情防控一线成立2300多个临时党支部。图源:晋江经济报
党旗红,在乡村振兴前线、基层治理一线、高质量发展全线,成为最绚丽夺目的风景线。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近年来,福建选派7900余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用苦干实干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全面消除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95.4%。
高质量发展重心在哪里,就把人才往哪里聚集。福建始终坚持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大力组织实施省级引才引智项目、科技计划项目等,支持省“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平台、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平台建设,努力打造人才荟萃的东南高地。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针对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我省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转化,深化党支部“达标创星”活动,全面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寿宁县犀溪镇甲坑村“岗垅革命纪念碑”前,一批又一批来自当地干部群众在这里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摄
创品牌,促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深入推进“近邻”党建,健全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机制。持续开展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两个覆盖”集中攻坚行动,全省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87.4%、83.5%,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成绩背后,鲜红党旗迎风飘扬,奋斗身姿傲然挺立。
星光不负赶路人,越过一峰再攀登。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八闽儿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新福建建设必将在新征程中续写更加灿烂辉煌的崭新篇章!